中国最长寿的城市这样养老:一键叫车、刷脸用餐

摘要:

不少老人内心“不服老”,路边身穿红色马甲的叔叔阿姨,那是被誉为“老伙伴”的社区志愿者。志愿者都是60来岁的“小老人”,身体还算康健,他们“成团”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社区里行动不便、无依无靠的高龄老人,如此温馨的街道文化已经持续了近十年。然而,随着城市数字化程度不断加码,这群“小老人”渐渐手足无措。

志愿者队长钱阿姨印象最深的是一户“一老带一残”的困难家庭,80岁老人和患有癌症的视障儿子住在一起,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做2-3次化疗,光打车就成了他们就医路上的“极限挑战”。

“每次看病我都会安排两个志愿者,早上6:45到老人家,然后打车,起码要7:30才能打到。”钱阿姨记得,有时候小区门口实在叫不到车,一位志愿者还得跑到马路对面,甚至更远的十字路口去碰运气。

在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里,老年群体落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连最基础的出行、用餐、就医等需求都受到了掣肘。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的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

今年3月,上海已将“为老服务一键通”纳入数字化转型即将打造的11个标杆应用。

01

人在门房坐 一键叫车来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说这些话,眼前就浮现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可是身处快节奏的一线城市,类似的画风越来越稀缺,社会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大多需要自由空间,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纯老家庭比“全家福”更常见。

对于年轻人来说,打开手机一键“滴滴”即可坐等专车接送至目的地。上了年纪的长辈则不然,智能手机的虚拟键盘远不如陪伴了多年的“老年机”顺手。终端设备跟不上高度互联网化的时代,看似再轻松不过的日常也会举步维艰。

既然扬招更符合老人的习惯,何不设计一些更加适老化的叫车方式?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老龄化程度在全区名列前茅,60岁以上老人约占43%,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重也达到了7.55%。

出行问题不解决,这么多老年人岂不都要被“困”在屋檐下?于是,街道与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合作,在2020年9月28日上线的“一键叫车”功能之上继续开发2.0版本。

去年,“申程出行”在全市范围内安装了200根带有信息化屏幕和按钮的扬招杆。按下按钮后,用车信息就会发送到2公里以内的出租车司机手机端上,出租车接单后屏幕上也会有信息显示。

图源:申程出行

图源:申程出行

不过在曹杨新村街道服务办负责人黄祺琦看来,1.0版本的叫车方式仍有“鸡肋”之处。因为扬招杆无人看管,有时会被误按,而且缺乏互动性,老人如果一时半会儿等不到车可能就走开了。司机要是到了候车点看不到人,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接这种订单了。

而在2.0版本中,街道将叫车设备布在小区门卫处。除了有人看管之外,还增加了语音提示功能,会提醒老人“司机还有X分钟到达”。

黄祺琦告诉《IT时报》记者:“有的老年人打字不行,眼睛也看不太清,即使有智能手机也很难自己叫车,所以‘一键叫车+语音提示’很有必要。”

这样一来,老人不必再站在路边苦苦候车,可以坐在门房里一边休息一边等待。就算临时想要取消订单,还有门卫帮忙操作,司机也就不会白跑一趟。

目前,街道已经选取了包括小区、医院等在内的10个试点,预计5月就会落地。

另外,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乘坐轮椅,一键叫车2.0还会增设无障碍出租车,车体更大,后方空间附设轮椅升降设备,非常方便。

02

扫码太难 刷脸用餐

在曹杨新村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上,老年人群像已经被数据化,并且贴上了标签:纯老家庭、助餐、送餐、长护险、孤老……

居委会社工定期去老人家走访,并把走访记录上传到街道开发的智慧办公应用‘走四百’上和大数据平台对接,方便我们及时掌握老人的变化,比如给新增的独居老人安排上门送餐服务,老人一个人可能不高兴烧。”

图源:上海普陀

黄祺琦表示,借助智慧办公应用,送餐员也能帮忙捕捉老年人的健康信号。需要送餐的老人要么是独居,要么由于身体原因长期不出门,如果遇到敲门不开等异常情况,送餐员可以第一时间在手机端反馈给居委会,待对方上门查看。

图源:上海普陀

除了上门送餐,曹杨新村街道开设了4个社区助餐点,包括自建食堂及合作的社会餐饮,对高龄独居老人尤其“香”。老人在助餐点可以刷敬老卡,享受满15元减3元的优惠。

普陀区武宁片区的社区食堂客流量最大,4月12日午后,城运中心显示当日订单数已接近200笔,大约是其他助餐点的4倍。

但疫情暴发后,老人们失去了社区食堂的“通行证”,因为需要健康码。彼时《IT时报》曾报道过,70岁的独居老人就由于用不来智能机、调不出健康码,半年没有去菜市场,也坐不了公交车。

国家卫计委曾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60周岁以上网民在中国9.04亿网民中占6.7%,可见中国仍有1.8亿老人没有触网。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指出要简化健康码操作以适合老年人使用,推进健康码与个人证件关联,如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等。

普陀区城运中心副主任尹科强告诉《IT时报》记者,区里推出了“人证码合一”的解决方案,连通了身份证与随申码,在终端扫描身份证后就能显示健康码状态,无需打开手机查看,同时终端还支持人脸识别和红外测温功能。

图源:上海普陀

图源:上海普陀

这套设备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医院、商场等多处公共场所都已落地,以往“出示随申码—测量体温—刷身份证取号”一系列步骤,如今仅需刷身份证这一个动作就能搞定。

去食堂吃饭不比去社区服务中心办事,老人很容易忘带证件。曹杨新村街道开通了更高阶的“人证码合一”,60岁以上的老人都被纳入了白名单,可以直接刷脸进场。

另外,通过武宁片区食堂引入的智能餐盘,城运中心越来越了解老年人的口味。根据点单量统计的Top 20菜品明细图在大屏上一览无遗:宫保鸡丁、青菜、凉拌黄瓜、蜜汁叉烧是最受老人欢迎的几道菜。因为餐盘下方安有芯片,每拿一道菜,系统都能对价格进行自动结算,能够减轻用餐高峰时的拥堵,也能照顾到老人点菜时的“选择困难症”。

03

床头“伴侣”紧急上门

和大型养老机构比起来,位于新村路上的慧享福长者照护之家“小而美”。

作为一家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这里仅提供49张床位,但配有康复师、营养师、厨师、照护师等多种专业人士。

图源:IT时报

老人既可以在此长期住养,也能享受日托式的照料。由于床位有限,入住的以失智老人居多。

随着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九成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因此养老机构的触角也亟需向更多家庭延伸。

纯老家庭的痛点尤其明显,自从两年前发生脑卒中后,80多岁的潘爷爷一直处于半自理的生活状态。唯一的女儿工作忙碌,没有办法陪在父母身边,很担心慢性疾病缠身的父亲会有旧病复发的危险。如果半夜需要送医院,仅靠老伴一个人照顾该有多吃力?

为了帮助高龄以及独居老人应对种种突发情况,甘泉路街道推出了定制化服务“一键呼”。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和市财政局于2019年年底印发《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使家中的床位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从而为居家老人提供“365天24小时照顾,有紧急情况15分钟到达”的专业服务。“一键呼”作为甘泉路街道家庭照护床位的一项特色功能,由慧享福长者照护之家提供服务。

在慧享福新村路机构内的样板间里,摆放在床头柜上的语音对讲设备“床头智能伴侣”就是“一键呼”服务的载体。

图源:IT时报

早在2017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市民政局就制定了《上海市“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指南》。“过去的‘一键通’只能发出单向警报,不支持双向交流。而‘一键呼’内带有电话卡,后台人员收到警报后可以向老人主动了解情况,平时早晚也会进行主动问候。” 慧享福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朱静礼说。

床头的“一健呼”时时守护老人,后台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接应,图源:IT时报

床头的“一健呼”时时守护老人,后台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接应,图源:IT时报

这位床头智能伴侣好比一个网关,连通了包括床铺上的生命探测仪、厨房的无线燃气报警器、卫生间滞留探测器等在内的“12件套”智慧养老设备。但凡有设备发出警报,它就会自动拨打电话。预留的号码中既有家属也有养老管家,设备会进行轮番拨打,直到电话接通。

自家庭照护床位试点以来,已经有11户老人启用了上述呼叫服务,以高龄、独居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居多。

除了15分钟上门的应急服务,他们还能享受机构代缴代办公用事业费、智能手机教学、生命体征监测等公益服务。

甘泉路街道预计,今年年底前安装“一键呼”的床位规模将扩大至200户。朱静礼表示,家庭照护床位项目刚启动一个月,慧享福就接到了987个咨询电话。面对如此庞大的居家养老需求,目前由政府采购的家庭照护床位或许也会加速向市场化演进。

记者手记:

让老年人享“触手可及”服务

在“硬件+软件+服务”的加持下,智慧养老的画风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可是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光提升为老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就够了吗?

智慧社区的建设恐怕就是其一,据《IT时报》此前报道,独居在上海某老小区的80岁高龄老人褚奶奶就为社区安装的智慧门禁系统苦恼不已。

新系统需要绑定手机,访客在门口按铃后,住户的手机就会响起,然后接通来电、按键开门。可由于房间信号问题,褚奶奶在室内很难用手机远程控制门禁。因为门铃“失灵”,老人只能到楼道去开门。

抛开老人对数字化应用的抗拒,智慧门禁系统倒是社区管理的大功臣。尤其在疫情期间,上述小区所属的街道就凭借门禁系统内的大数据信息,与社区登记信息进行对比,辅助开展社区疫情防控排查工作。只是当大部分人都在感谢智慧社区让自己住得更安心时,始终不能忘记还有老年人这块“短板”。

街道和养老机构人员都发现,即使老人试图跟上时代的节奏,拿子女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练手,往往力不从心。

既然如此,城市管理者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弱势,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给他们留一个Plan B,譬如给无法用手机远程开门的老人留一个密码方式。

工信部曾宣布,今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也提到,在医疗、社保等高频服务上,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推广“一站式”服务。毕竟,谁也不想在两鬓斑白后被时代抛弃。

让每一个年过花甲之人都能老有所依,让老人所需的一切生活服务触手可及,不就是智慧城市的意义所在?

作者/IT时报记者 李蕴坤 编辑/潘少颖 挨踢妹 排版/黄建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