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保险产品风光不再“首月1元”销售模式遇强监管

摘要:

“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售的保险产品将在年底停售。”日前,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这款产品的合同里未注明保费缴纳整体情况、未对保险责任等重要内容充分提示,根据银保监会相关规定,公司将停售此款产品,并在监管的要求下对产品端做出整改。

近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整改,不符合《通知》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

重拳整顿“首月1元”销售模式

停售的原因与部分保险机构违规经营、不当创新有关。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互联网保险”等字眼,显示有1155条搜索结果。有投保者称,被“首月1元”的广告宣传所吸引,之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月被自动扣费150元。还有以“每月1元”为营销卖点,诱导老人开通自动扣款功能,每月扣款百余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首月X元”表面上可以让用户决策成本比较低,但实际上是通过大量依靠“首月X元”“免费赠险”等话术引流,诱导消费者。

急功近利的营销模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11月9日,银保监会通报,水滴经纪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违法行为。例如,在销售安心财险的产品时,水滴经纪实际销售首期保费按“首月0元”“首月3元”收取,低于其余各分期保费。对年缴保费按月分期收取,实际销售时首期保费按“首月3元”收取,低于其余同等时间各分期保费。银保监会决定对水滴经纪及相关负责人罚款合计120万元。

一位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互联网新规下发不久,银保监会开出罚单,可见其整治决心。这次新规影响最大的是储蓄型险种、部分高收益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投资连结险等。以后有资格在互联网上销售10年期以上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保险公司,必须要符合特定的条件。重疾险、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下架产品将回归线下业务销售,不再回归线上。重新上架的互联网销售产品名需备案带有“互联网”三个字,才能在线上销售,并且仅在线上销售。

险企将重新洗牌

随着大批产品下架,未来险企将重新洗牌,产品结构也将迎来重大变化。

《通知》对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做出资质上的要求,例如要求保险公司应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75%;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高于100%;保险公司治理评估为C级(合格)及以上以及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据一位互联网保险公司负责人透露,保险机构根据《通知》整改后,64家保险公司中,有56家公司可销售互联网产品,占比87%左右,但可销售互联网10年期及以上普通型人寿产品和年金产品的公司只有20家,其中新华人寿尚处于待定状态,人保寿险、泰康人寿、平安人寿、中国人寿等头部公司依然在列。值得注意的是,百年人寿、渤海人寿、华夏人寿、君康人寿等8家保险机构不具备销售互联网产品的资质。

“此次《通知》将互联网业务的开展与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综合评级、准备金提取绑定在了一起,进行了业务限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就意味着对中小型保险公司有相当大的展业抑制。大型险企将走上网络,中小型险企将回归线下。

产品创新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保险公司自营网络平台保费占比持续下滑,从2018年底的45%下滑至2021年上半年的22%,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流量、场景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保险公司自营网络平台运营能力有待提升。随着互联网保费规模上升,业态发展多元化,多渠道发展布局是行业长期趋势。此外,线上化系统平台搭建能力方面,大多数保险公司互联网业务中台或专属的业务系统仍需完善,很多工作仍依赖人工处理,线上智能化的风控能力和时效有待提升。

针对当前产品同质化,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等问题。业内人士预计,从中高端医疗险产品来看,未来产品创新有望趋于差异化及覆盖人群细分化,针对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的保险需求将会得到满足。同时,“保险+服务”的模式有望进一步深化,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一站式服务体验。从普惠性健康险来看,未来产品有望多元化演变,从覆盖病种、免赔额、保额、支付方式等方面可能出现多种表现形式,并形成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之间的有效补充。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