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拒绝996,法律也要上场
3月9日,一则“董明珠建议对996开展公益诉讼”的话题冲上热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建议,对“996”工作制开展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各项职能,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叫好声一边倒,足见社会对996之深恶痛绝。三年前,“996福报论”横空出世,这种始于互联网行业的新型加班文化,自此有了统一的姓名。中国互联网筚路蓝缕的时代,996可以是对创业精神的致敬,当天花板触手可及,极度内卷之下的996换上了另一副可憎的模样。
每一个热搜榜上的加班事故,每一条踩中社畜雷点的言论,都为996的罪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于个体,对生命健康的伤害是原罪。正如董明珠在提议中所述,“有些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企业置员工的身体、心理健康于不顾,这是绝对不可行的”。
之于社会,996的病态机制下,互联网所谓的知识密集型俨然一句空话,实则没能摆脱劳动密集型的内核。制度是大棒,薪水是甜枣,企业演变为加班万岁的永动机,一茬又一茬的劳动者身陷其中,成为内卷恶性循环的其中一环。即便取消大小周,随之缩水的工资条仍然证明着劳动者不过是计件打工人的本质。
反过来,这样的恶性循环作用于劳动力市场,造就了员工的逆反心理,加班之法高一尺、摸鱼之术高一丈,使得工时效率低下,背离提质增效初衷。
这几年,对畸形加班文化的态度,正逐渐从口头吐槽演变为行动抵制。汹涌的民意下,仅靠表面道德约束还不够,法律监管更需强化。
去年,在最高法和人社部发布的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中,有一宗典型案例明确:“996”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对于此案例,两部门指出,一方面提示用人单位违法行为风险,促进依法规范用工;另一方面明确劳动者维权预期,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对“996”的约束需要成为社会常态。于职场中的个体,工作不是拿健康换金钱的博弈,该是提升获得感和收获个人价值的途径,要艰难生存也有拥抱生活的权利,三分流水二分尘,实不值得。
于企业,在规范化的工作状态中运行,良性健康的企业文化才能筑就可持续增长的基石。当人口红利不再,全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需要企业调整内在价值理念。劳动密集型注定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人才,根本上依靠的是人才的创造性,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体验,对公平和效率的兼顾才会是健康的发展模式。
热门评论
>>共有0条评论,显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