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耗时数年设计修建的新园区开放:“卷”出湾区办公楼新高度
前不久,谷歌耗时数年设计和修建的全新园区——湾景园区 (Bay View campus),终于正式启用了!湾景园区坐落在 NASA Ames 研究中心和莫菲特机场的旁边,总占地42英亩(约17万平方米),其中开放空间面积就占了一半,剩下的空间则包括两座办公楼,一座大礼堂,一座停车+员工临时住宅楼。
湾景园区 图片来源:谷歌
昨天,硅星人也来到了湾景园区,带大家来看看!
从101高速的398 Moffet Blvd 下来,驱车一分钟左右,就来到湾景园区了。首先看到的是尺寸更小的“二号楼”(Bay View 200)。
Bay View 200 图片来源:杜晨|硅星人
之前就听说这里道路狭窄,并且由于谷歌员工众多,早晚高峰的时候堵车严重。不过硅星人到达时间是周四的中午左右,道路非常空旷,访客停车场也有车位,倒是能看到很多谷歌员工骑着 G-bike 穿行。
这是因为,湾景园区实际上和谷歌的 CL、Shorbird 两个园区只隔了一条小溪 (Steven's Creek),距离老园区 Googleplex 也不远。并且在新园区修建过程中,谷歌也翻新了横跨小溪的桥,这样员工就可以骑乘自行车或者走路穿行在园区之间了。
原图来源:谷歌
既然是逛园区,我们首先还是要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地标:谷歌 logo!
然而新园区的大 logo 并不在临街的地方,而是在“三号楼”(BVG3) 背后,绕了好久总算找到了:
图片来源: 杜晨|硅星人
站在 logo 的旁边,我们也正好领略了湾景园区“主楼”(Bay View 100) 的全貌:
图片来源: 杜晨|硅星人
这次的湾景和 Charleston East 两个新园区的建筑物,都是由谷歌的地产开发团队自主设计的,当然过程中也包括外部合作方。
联合设计负责人 Thomas Heatherwick 表示,新园区的大楼设计,从旁边莫菲特机场两座机库的钢架龙骨结构当中获取了很大的灵感:
莫菲特机场一号机库(左)、湾景园区设计概念图(右)图片来源:谷歌
湾景园区棚顶的龙骨 图片来源:谷歌
图片来源:谷歌
湾景园区大楼这种帆式+镂空的设计,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使用自然光和自然的空气流动。
谷歌地产和办公服务副总裁 David Radcliffe 表示,湾景园区的建筑物采用了“生态亲和”的设计理念。不同层级的镂空窗由机械控制。可以打开通风的,确保在每天的任何时候,楼内每一个“平台”“分格”的员工都有角度,可以享受到自然光。(平台和分格的含义稍后会介绍)
不仅如此,大楼还在通风系统上实现了百分之百室外风使用,而过去一般的办公楼对于室外风的使用比率一般只有20-30%。
图片来源:谷歌
图片来源:杜晨|硅星人
根据公开资料,两栋办公楼的使用空间加起来一共有11万平方英尺(约10.2万平方米,然而地上办公使用区域只有两层——可以说,和谷歌的组织架构一样“扁平”了。
大家应该知道,之前的硅谷科技公司推崇的是一体化超大开放的办公空间设计,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并且公共空间和偏私人空间之间界限非常不明显(典型案例就是早期的 Facebook)。
而这一次,通过湾景和 Charleston East 园区,谷歌又重新设计了前面提到的这种早已被很多科技从业者所接受的工作空间组织方式。
图片来源:谷歌
具体来说,会议室、聚会厅,宽敞的走道、开放的空间,以及各种通常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全都放在了一楼。
二楼只作为团队真正办公的地方,没有太多的公共空间,而是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团队和员工去使用。
二楼的办公空间按照每一个团队的需要进行了设计上的划分。每个团队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平台”(plateau) 。
具体来说,平台之间通过高低差、室内植物、阻碍物等方式进行了知觉上的区分(但没有特别明显的物理区隔)。
每一个平台内部都按照团队的具体需要提前进行了定制化。这是因为在设计和施工之前,设计团队已经对不同团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习惯,这样在为他们设计平台的时候就可以照顾到这些不同的情况。
团队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和工作习惯,对工作空间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图片来源:谷歌
与此同时,团队在属于自己的平台内部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定制化。为此,谷歌在新园区里也提供了很多布置道具,团队成员你可以自行取用。
举个例子,比方说某项目团队获得了一块可以容许4个人工作的空间,在项目讨论阶段,需要大量的协作讨论,可以布置成共享空间;讨论完了进入执行阶段,员工写代码需要长时间安静、相对独立、不受打扰的空间,则可以重新布置:
结果就是,每一个团队自己的空间都和其它团队的空间不一样,空间内部的设计也并非一成不变。整个办公空间,变成了一种“活的”建筑物 (living building)——这也体现了谷歌在设计当中提到的仿生概念。
在主楼的旁边我看到了一座小池塘。出了办公室,走路不到1分钟就能走到水边——我当时心想,这园林设计也太棒了吧:
图片来源:杜晨|硅星人
走近一看,我发现这个小池子的修建,以及周围的绿化都算不上精致。但后来一查,我才发现我完全理解错了。
这个小池子压根不是园林设计,而是一个雨水蓄水池,在整个园区水资源利用和自然水体保护当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湾景园区直接坐落在旧金山湾旁边,和当地水资源的和谐共处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所以,谷歌的设计师和当地的生态和水资源专家合作设计了一个覆盖整个园区的水处理系统,能够从建筑物顶棚和整个园区的地表收集并处理雨水和生活废水,然后重复使用。
下图显示了主楼的顶棚,其实在“龙鳞”状的光伏板之下,还藏有收集雨水的管道。这些管网能够将水输送到后续的蓄水池,作进一步使用。
图片来源:杜晨|硅星人
园区建筑物顶棚排水和废水收集管网示意图 图片来源:谷歌
而这个小水塘,其实正是园区的蓄水池之一。在它的背后,谷歌还规划了一片能够释放多余水量的生态保护区域,不作为办公使用,而是让大自然施展它的魔法。
同时,在园区停车楼所在的建筑物地下,谷歌也修建了一座中央处理厂,处理包括雨水/废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并将其输送回建筑物,进行重新利用。
结果就是,湾景园区成为了整个科技行业第一座实现了水资源正效益 (net water positive) 的超大型办公楼,意味着:这个园区重复使用+返还给周边生态的水(总体洁净),比它消耗的水量还要大。
此前,谷歌已经设定目标,在2030年实现全球办公地点120%水资源正效益,而湾景园区是这个宏大目标的第一阶段。
除了超高重复利用率的水循环系统之外,谷歌还宣称,湾景园区的地热调温系统是整个北美已知的最大规模的地热项目,能够有效调节办公区域内的温度,一年四季维持稳定、舒适的办公温度和适度,并且将冷却用水的使用降低了90%。
图片来源:谷歌
将光伏系统、地热系统、高弹性的采光和通风系统结合起来,整个湾景园区实现了清洁方面的全电、水资源正效益、0污染(甚至对周围环境带来正影响)。
看看硅星人拍的更多照片:
一号楼和二号楼之间的区域只允许员工进入,对外封闭。并且员工需要出示工牌和疫苗接种证明才可以在园区内工作。
有很多鸟在一号楼房檐下的灯罩上筑巢,一位谷歌保安表示还没决定好该如何处置。我倒是觉得应该把照明系统搬走并重新设计一下,然后给想要筑巢的鸟类留下专门的空间。
园区周围设置了隔离护栏,确保体型较大的动物不会误入园区,以及员工不会摔到湿地里爬不出来。
三号楼,也即湾景园区的大礼堂。 谷歌将这个建筑物作为公司内部大规模活动以及发布会的场地。
员工可以进行聚会活动的户外场地
园区内完全禁止汽车,道路规划给了步行和骑车
停车楼
在湾景园区和 Sunnyvale 园区之间穿梭的班车
飞机尾迹和园区大楼相映成辉。房檐反射的绿色来自于周围的绿化景观
怎么样,看到如此酷炫的谷歌新园区,大家心动了吗?特别是谷歌员工朋友,是不是一下子就不想居家办公了呢 :)
关于湾景和 Charleston East 园区,谷歌还专门出了一本书《Pathways》(和谷歌最新的AI架构同名),里面提到了大量的构思、设计、开发和施工细节,以及项目参与者的感悟,特别是对于和自然环境共存共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