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阴影降临:裁员乌云密布硅谷
“过去十年(硅谷)的高速增长时期已经毫无疑问地结束了。”硅谷风投基金Lightspeed在上个月的研究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表示。经济衰退就在眼前。没有人确切知道美国经济会陷入多大幅度、多长时间的衰退,但这种不确定性的阴影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从科技巨头到普通民众,焦虑情绪弥漫在硅谷,“冻结招聘、裁员失业、储备过冬”,成为了近期的热议话题,一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
过去十多年时间,科技行业一直引领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经历了过了一段“黄金增长时期”,从社交网络到移动互联网,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从加密货币到区块链,不断兴起新的技术浪潮。硅谷似乎已经习惯了繁荣。高融资、高估值、高增长、高薪酬、高股价,成为了这里的默认景象。
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独角兽上市融资,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企业新贵,成就了一波又一波的千万乃至上亿的创富神话。科技公司市值冠绝美国股市,营收规模富可敌国。与此同时,硅谷的物价与房价也水涨船高,这里成为了美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随着美联储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持续放水刺激经济,美国股市开始了大幅飙升,民众消费支出的增长更让各家科技公司业绩不断创下新高。在亮眼业绩的刺激下,过去两年时间,硅谷各家科技公司纷纷大举招聘扩张,Meta一家公司去年员工总数就增加了32%。
美国经济掉头下行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就如同“印第安之夏”,已经成为过去时。步入2022年之后,美国经济来了一个急刹车,不仅止住了2020年疫情停摆之后的复苏步伐,更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萎缩,标志着“技术性衰退”的到来。
美联储持续加息是经济突然刹车的直接原因。这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即便美联储今年连续加息,6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9.1%,依然处于40年高点,从食品到汽油到服务到工业品,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在肉眼可见地上涨。
为了遏制“历史级别”的通胀,美联储也采取了“史诗级别”的紧缩手段。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四次上调基准利率;仅仅过去两个月,美联储就已经连续加息了150个基点,强硬手段自1980年代以来前所未见。
美联储专注于遏制通胀,但全美国却陷入了恐慌,担心美联储连续猛踩刹车可能会将美国经济拖入衰退。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民众开始减少消费支出,住房销量开始明显放缓,新建住房和政府支出也开始下滑,即便是此前火热的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了降温。
美国经济分析局今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再度出现收缩,同比下滑了0.9个百分点。按照通常的衡量指标,经济增长6个月收缩即可视为技术性衰退。这样的经济数据,似乎证实了一些经济学家和商业领袖此前关于美国经济即将陷入衰退的预言。虽然经济学家们对美国经济是否陷入全面衰退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但即便是最为乐观的经济学家也承认,美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
硅谷风投巨头红杉资本在今年5月的报告中写道,“我们不认为美国经济会像疫情之后那样,突然掉头向上出现V型反弹。市场下行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行为、劳动力市场、供应链以及更多的环节。”
面临危机的不仅仅是美国经济,还有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本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表示,受到过去几个月的战火、通货膨胀以及新冠大流行影响,今年全球经济或将成为过去50年来最疲软的一年。“全球经济可能在衰退的边缘徘徊”。IMF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写道。
科技巨头业绩放缓
随着宏观经济急剧降温,科技行业也感受到了直接的寒意。今年年初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发出加息信号之后,美国股市就开始掉头下行,彻底结束了过去两年“持续走高,人人股神”的态势。
在此次股市调整中,受投资者避险情绪拖累,此前领涨股市的科技公司跌幅惨烈。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24%,一度跌幅超过了35%,已经明显进入熊市。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只有15%和14%。
微软和谷歌这样的巨头股价跌幅都超过了20%,而英伟达和Meta跌幅分别超过了40%和50%,Netflix更是暴跌超过七成。由于推特和特斯拉股价双双大跌,双倍损失的马斯克更是不惜毁约,取消了与推特的收购协议,面临着一场诉讼大战。
股价大幅走低是一方面,业绩放缓下滑则是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心理,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支出与消费意愿,而美元的持续走强,也冲击到了科技行业的营收。即便过去两年在疫情期间营收利润持续增长的科技巨头们,现在也开始感受到了寒意。
本周公布的各家科技公司财报,可以明显感受到科技行业的营收增长放缓甚至是下滑趋势。Facebook母公司Meta出现了公司创办以来的首次营收下滑,第二季度营收减少1%,利润更是锐减36%。然而,Meta预计第三季度营收还会进一步下滑。
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扎克伯格直言不讳地承认,“虽然Meta旗下应用矩阵的用户数据还在增长,但公司却面临着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似乎已经步入了经济下行通道,这会对数字广告业务带来广泛冲击。虽然很难遇记下行周期的具体幅度和持续时间。但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比上个季度更糟糕。”
即将离职的Meta COO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最后一次分析师会议上表示,“全球经济状况持续动荡,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和衰退前景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衰退给市场营销施加了压力,迫使他们调整预算和营销方式。”
尽管谷歌母公司Alphabet当季营收依旧保持着增长,但增长幅度却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受开支大幅增长以及退出俄罗斯市场等原因拖累,Alphabet利润当季下滑了14%。Alphabet CFO波拉特(Ruth Porat)同样提到了“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促使一些广告主削减预算开支”,而去年营收的强劲增长也给今年业绩带来了同比基数的压力。
Alphabet CEO皮查伊(Sundar Pichai)本月早些时候在内部表示,经济下行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谷歌。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微软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目前状况的冲击。”微软当季财报与谷歌类似,同样遭遇了营收低于预期的尴尬,但依然保持着增长。
纷纷裁员准备过冬
实际上,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硅谷各家科技公司就开始纷纷控制人员成本,要么冻结招聘,要么直接裁员。科技创业公司又被称为经济的“领先指标”,他们比其他行业更能直接感受到加息带来的融资困难与市场冲击。裁员成为了节省资金的最直接手段。在这一波裁员潮中,创业公司走在了硅谷前列。
据Layoffs.fyl统计的公开裁员信息,单单是今年5-6月两个月,科技创业公司就已经裁减了超过2.7万名员工,是去年全年裁员总数的两倍。
那些与消费者支出直接相关的科技企业是此次裁员浪潮的主力。二手车网络平台创业企业Carvana一次就裁员了25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5%。而加密货币平台Coinbase同样宣布裁员18%。电动车企业Rivian裁员6%。电动滑板车企业Bird裁员24%。地产中介网站Redfin同样裁员8%,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给原本火热的房地产市场直接泼了盆冰水。
曾经凭《精灵可宝梦》大热的AR游戏开发商Niantic在6月份直接裁掉8%。一位不愿具名的Niantic员工告诉新浪科技,“根本是毫无症状,CEO简单宣布一下,整个游戏组就砍掉了,只是因为那个项目并不是核心业务。虽然我们组没有被裁,但看到这样的场景也是心惊胆战。”
削减成本储备过冬的,不仅有中小科技公司,还包括了过去两年大幅扩张招聘的行业巨头。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Facebook高调宣布大幅扩张招聘。去年Meta员工总数因此暴涨了32%,达到了8.35万人。但现在随着经济前景暗淡,科技巨头也开始打起了裁员的主意。
扎克伯格已经明确表示,公司未来一年将开始削减人员。在本月的Meta内部会议上,扎克伯格告诉自己的员工,要开始准备迎接“我们所见最近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下行”ÖÖ而那些无法提升,无法证明自己价值的员工则会面临裁员。据Meta内部员工透露,这个月初,Meta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要求各个部门进行绩效评估,确定可能的裁员对象。
微软在今年5月就已经宣布放缓招聘,当时涉及的是Windows、Office和Teams等业务团队。6月份,微软进行了小规模裁员,但裁员总数不到1%。而这个月,微软进一步取消了诸多招聘计划,甚至包括Azure云计算部门这样持续保持增长的业务。
人才市场进入熊市
即便没有公开宣布裁员的苹果和Alphabet,也已经开始收紧招聘甚至直接冻结职位。一位创业公司的招聘经理透露,即便很多公司网站上还挂着岗位信息,但实际招聘工作都已经冻结了,“这些职位你投了简历也没用”。
过去十年的硅谷,毫无疑问是人才的“卖方市场”,创业公司和行业巨头都在不断加码条件,激烈争夺技术人才。大部分科技公司员工,即便被裁员也能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但现在宏观经济急剧降温,人才市场也进入了冬天。
一位Meta硬件部门的员工告诉新浪科技,“现在就算收到其他公司的高薪offer也不敢接。过去几个月看到了太多案例,去了新公司拿着大package(薪酬包),结果也是最早被裁的,甚至直接撤销offer。你刚入职,薪酬又高,当然是最好的裁员对象。老老实实呆着才是最稳妥的。”
查尔斯是今年5月被电动滑板车企业Bird裁员的。在他看来,由于各家企业纷纷冻结招聘,现在被裁员工要找到下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已经到了中层级别的员工,不上不下,特别尴尬。“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能花一年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已经在硅谷二十多年的老员工王涛回忆说,自己是2001年来到硅谷的,当时的冷清景象比现在惨多了。“2000年科技类股泡沫破灭之后,硅谷将近一半的互联网公司都死了,大批软件人才被裁员开掉,要找份工作可比现在难多了。我记得那会儿上下班时间,在101高速(硅谷主要交通干道)开车,车流可能还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