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童话破灭,夺路而逃
股价7天跌去45%,撑了一整年,百果园终于崩盘了。从港股到A股又到港股,费尽心机上市,但“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大结局并没有出现。百果园的股东们“哭着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割肉,很痛。但是,最痛苦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到来。
解禁之后的踩踏事故
2024年的1月16日,在港股上市一周年纪念日,百果园得到了一根醒目的蜡烛——一条实体长达30个百分点的黑色蜡烛线。
随后,股价如山体滑坡,七个交易日跌去45%。而此前一年,百果园始终在发行价下方一元的区间内徘徊。
按照港交所的禁售期规定,上市一年后,控股股东所有的股票都可以流通,作为创始人的余惠勇、徐艳林夫妇,此时抛售没有任何限制。
此外,包括天图兴北、中金澔泽、招商基金等40余个股东累计持有百果园48.37%股权,禁售股累计约为7.64亿股,禁售截止日期均是在2024年1月15日。
因此,百果园的狂泻,矛头直指解禁股东。
事实上,解禁当天成交2493万股,是近一个月来,日平均成交的三倍还多,这显然不是普通投资者所为。
如果在此之前没能跑掉,参股的机构可就泪满眶了。1月24日收盘,百果园股价仅3.37元。而据披露,星鑫投、深创投、晨光股权等上市前就参与的机构,投资成本在6.26元至8元之间。
百果园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时的估值为120亿元,眼下总市值只剩53亿元。
余惠勇、徐艳林夫妇在百果园上市时,合计持有33.78%的份额,在这次“踩踏事故”中,如果不是主动抛售方的话,损失至少超过10亿元。
所以,你猜,他们有没有跑?
新版本的“老乡别走”
就在解禁的前几天,百果园于本月初公布了未来十年战略发展计划,表示自建平台业务的商品交易总额要超过1,000亿元,门店数量逾万家。在这份报告中,余惠勇甚至提出了要做“全球果王”的概念。
或许是早有预料,单凭一个口号无法安抚投资者的心,百果园还在解禁前夕抛出了一份回购计划。1月11日公司公告称,拟最多动用6.34亿元人民币,回购不超10%的股份,即1.18亿股H股。
这两个举措,无非是在感受到巨大的解禁压力之后,高喊“老乡别走”。但从二级市场夺路而逃的景况就知道,投资者既不相信余惠勇的远大目标,也不相信回购方案能给公司托底。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没办法,类似的场景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早在2015年,余惠勇就做出过“万店”的许愿,当时他宣称将在2020年将分店扩至1万家,年销售规模达400亿元。
实际上,2023年上半年的中报显示,百果园分店尚不足6000家,而营收仅实现62.94亿元。离当初的画的大饼,实在差得有点远。
更令投资者担心的,是通过加盟模式疯狂扩张的百果园,利润率始终在3个点左右徘徊,而同一个赛道的洪九果品,利润率一直都保持在两位数。
同在港股上市,目前洪九果品市盈率不足4倍,而百果园即便在暴跌之后,市盈率仍高达15倍。不是百果园买不起,而是其他股票更有性价比啊。
解开束缚的“老乡们”,你猜,他们还会不会继续跑路呢?
消费者也在远离
其实,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对于百果园而言,并非最糟糕的结局。毕竟已经上市了,大不了真的回购嘛,如果余老板相信自己,并且舍得掏真金白银的话。
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最可怕的事。
提起百果园的水果,第一印象往往都是“贵”,但更高的价格,却不一定能换来更好的品质或服务。
2023年夏天,一名顾客使用团购方式在百果园买水果,被店员告知“捡便宜买的西瓜是不甜的”,引起争执,网民们也被勾起买水果的辛酸经历,一边倒的诉苦。
事后,百果园公司方面将这个事件定性为“误解”,并且表示将保留对冒充或发布不实信息损伤品牌声誉的行为依法进行追究的权利。而当事的顾客则明确表示,不会再进店消费。
或许正是由于百果园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导致类似的服务“事故”层出不穷。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百果园水果品质、服务等方面的投诉就达2000多条。
从这些投诉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百果园服务的变化——原先大获口碑的“三无退货”,现在有加盟店不认了;退货后的退款,默认不原路返回支付账户,而是进入了百果园的APP,等于变相的强制消费,算是消费版的“老乡别跑”吧。
失去消费者青睐的百果园,无疑将成为无源之水,在一片内卷的市场中,迅速干涸。这种情况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度财报中,或许会有所体现,因此,投资者在年报发布之前,选择抛售避险,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如果说,在漫天的坏消息中,非要找点好听的内容,也不是没有——原计划以6.34亿元回购1.18亿股的方案,短短几天过去,如果真的实施,那么,只需要3.64亿元就行了,足足节省了2.7亿元的成本——这比百果园最新一份财报里的利润还多。
再等等吧,还能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