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布前往木卫二的人类信息金属板设计方案

摘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秉承向太空发送励志信息的传统,为"欧罗巴号快船"制定了特别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将向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欧罗巴"发射。这颗卫星的冰壳下有海洋的有力证据,其含水量是地球上所有海洋含水量总和的两倍多。飞船上的一块三角形金属板将以多种方式纪念它与地球的联系。

NASA-Europa-Clipper-Spacecraft-Commemorative-Plate-scaled.jpg

安装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罗巴号快船飞船上的纪念牌的这一面,印有美国桂冠诗人艾达-利蒙手写的"赞美神秘:一首献给欧罗巴的诗"。它将被贴上一个硅微芯片,上面印有公众提交的名字。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这件艺术品的核心是美国桂冠诗人艾达-利蒙(Ada Limón)手写的"赞美神秘"的雕刻:一首献给欧罗巴的诗",同时还有一个硅微芯片,上面刻有公众提交的 260 多万个名字。该微型芯片将成为木卫二系统中一个瓶子插图的核心--这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瓶中信"活动有关,该活动邀请公众将他们的名字寄给航天器。

木卫二版"黄金唱片"

这块板由金属钽制成,尺寸约为 7 x 11 英寸(18 x 28 厘米),两面都有图形元素。朝外的板面上的艺术作品突出了地球与木卫二的联系。语言学家从世界各地的语系中收集了 103 种语言的"水"字录音。音频文件被转换成波形(声波的视觉表现),并被刻在板上。波形从一个代表"水"的美国手语符号辐射开来。

NASA-Europa-Clipper-Water-Waveform-Plate-scaled.jpg

这一面的艺术图案将密封美国宇航局欧罗巴号快船上的拱顶开口,图案上的波形用 103 种语言形象地表达了"水"这个词所形成的声波。中间是一个代表美国手语"水"的符号。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要收听语言口语音频并查看标志,请访问:go.nasa.gov/MakeWaves

旅行者号飞船的"黄金唱片"通过声音和图像传达了地球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着这种精神,欧罗巴快船号上的分层信息旨在激发想象力,提供一个统一的愿景。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行星科学部主任洛里-格莱兹(Lori Glaze)说:"欧罗巴号快船的拱顶板的内容和设计都充满了意义。这块穹顶板融合了人类在宇宙中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科学、技术、教育、艺术和数学。水对我们所知的各种生命形式至关重要,通过水建立联系的信息完美地诠释了地球与我们正在探索的这个神秘海洋世界的联系。"

走向宇宙

2030年,在经过16亿英里(26亿公里)的旅程后,欧罗巴号将开始环绕木星运行,49次近距离飞越欧罗巴。为了确定木卫二是否存在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该航天器强大的科学仪器套件将收集有关月球表层下海洋、冰壳、稀薄大气层和空间环境的数据。这些仪器的电子元件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金属保险库中,旨在保护它们免受木星的辐射伤害。纪念牌将封住保险库的一个开口。

进一步了解欧罗巴号快船的拱顶板雕刻是如何设计的,以及板上多层次信息的灵感来源。资料来源:NASA/JPL-Caltech

由于寻找适宜居住的环境是这次任务的核心,所以德雷克方程也被刻在了平板上--朝内的一面。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于 1961 年提出了这一数学公式,用于估算在地球之外发现先进文明的可能性。从那时起,该方程就一直激励和指导着天体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此外,展板朝内的一面上的艺术作品还将提及被认为可用于星际通信的无线电频率,象征着人类如何利用这一无线电频段来聆听来自宇宙的信息。这些特定频率与水的成分在太空中发射的无线电波相吻合,被天文学家称为"水洞"。在平板上,它们被描绘成无线电发射线。

最后,版面上还有行星科学创始人之一罗恩-格里利(Ron Greeley)的肖像,他在二十年前为开发欧罗巴任务所做的早期努力为欧罗巴快帆号(Europa Clipper)奠定了基础。

位于南加州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项目科学家罗伯特-帕帕拉多(Robert Pappalardo)说:"我们在这块板子的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灵感,就像我们在这次任务中一样。这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旅程,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欧罗巴快帆号在这个水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一旦欧罗巴快船在 JPL 完成组装,航天器将被运往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为 10 月份的发射做准备。

关于使命的更多信息

欧罗巴快船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确定木星的冰质卫星欧罗巴下面是否有可以孕育生命的地方。这项任务的三个主要科学目标是:确定月球冰壳的厚度及其表面与下面海洋的相互作用;调查其成分;描述其地质特征。这次任务对木卫二的详细探索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星球以外宜居世界的天体生物学潜力。

编译自:ScitechDaily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