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秘的独角兽,最蹊跷的上市路,它在害怕什么?

摘要:

现在中美英三国,都在盯着一个要上市的独角兽。这家公司去年做过一轮融资,估值660亿美元,他们计划今年ipo,冲击1000亿美元的市值。看着很不错吧,放在以前,这就是资本疯抢的项目,现在呢?居然有投资者在1月份七折甩卖手里的股票,可见是多不看好。

这家公司叫SHEIN,中文名希音,主要针对欧美女性销售快时尚产品,所以在中国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从规模看,它可是全世界前三的独角兽企业,最近两年,SHEIN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市,但它的上市之旅显得非常蹊跷和神秘,这可能就是抛售者最担心的地方。

蹊跷在什么地方呢?

它的创始人许仰天是山东人,来自烧烤网红城市淄博,但后来他拿了新加坡的身份;

SHEIN总部最早在中国,后来搬到了新加坡;

SHEIN起家的供应链在广东,但现在,他们想在全球各地建立新的供应链。

请注意,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最近两年,一般来说,上市周期里不会做这么大的调整,媒体的一致解读是,这么干可能是为了能更顺利的在美国上市

如果真是如此,那他们这一番操作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英国《金融时报》前几天透露,2023年SHEIN的利润创纪录的超过了20亿美元,业绩很好,但上市没有好消息,去年11月向美国SEC提交了文件后,没有收到任何反馈。

在此之前,SHEIN在美国的游说资金增加了6倍,雇佣的游说人员也从8名增加到了14名,足以说明SHEIN在美面临的监管压力倍增。

如果美国不行的话,他们将伦敦视为一个备选,但是3月初,英国卫报透露,因为SHEIN在英国的公司没有披露实控人,违反了英国公司法,即便去伦敦上市也有潜在隐患。

当然,不论去哪儿,都需要中国监管的同意,据说SHEIN去年12月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一月份有传言说被否定了,但SHEIN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就为了去美国上市,SHEIN为啥要这么折腾呢?

这得从SHEIN的模式说起。

SHEIN的老板许仰天大概是最神秘的富豪,神秘到没有一张准确的照片,甚至是他毕业的大学也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青岛科技大学,有人说是青岛理工大学。

确切的信息是,许仰天1984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SEO优化,后来和两个朋友成立了公司,把产于中国的婚纱卖到海外。

但这个生意没多久就停了,合作伙伴说,许仰天跟他们说公司运营不下去了,他要回青岛打工,但一个月后,他们发现,许仰天租了一个更大的办公场地继续做跨境电商,只不过卖的东西从婚纱变成了女装,这就是SHEIN

最初七年SHEIN不算太火,但2015年公司从南京搬到广州,借助珠三角的供应链,公司开始指数级增长,SHEIN上的商品价格平均只有10几美元,价格便宜款式还多,很多欧美用户因此上瘾,买到停不下来。

许仰天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人说靠的是“小单快返”,就是用极小的首单单量来测试市场,当有数据显示某款商品有“爆款”潜质时,再把该商品返到工厂增加订单。这么做就解决了服装行业的顽疾——库存。

但“小单快返”80年代就已出现,为什么SHEIN能靠这个成功呢?

其实更简单的解释是,SHEIN用国内的供应链、用国内电商的卷法去卷老外,卷到了现在的规模。

比如它的竞品ZARA一年上12000个新品,SHEIN日均2000款新品,一个星期上的新品量抵得上ZARA一年;

比如别家的新品可能几个月才能生产上市,他家一般7天就行。

最重要的是价格,类似的产品,别家卖20美元,Shein可能卖13美元,再领点优惠券花10美元就能到手,能帮他们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珠三角;

再比如欧美人还习惯用电邮,ZARA一周发一个促销邮件,SHEIN恨不能一天给你发一封邮件。

类似的策略很多,加上他们在用户数据挖掘上花了大力气,对任何能促进销售的新方式、新平台都敢尝试,比如TikTok还没怎么火的时候,SHEIN就是最早一批投放用户,拿到了最多的红利,这么卷了几年,就在美国成了仅次于亚马逊的电商。

但即便如此,SHEIN的对手还是非常多,他们想做“线上版的ZARA”,但2023年,ZARA的利润是SHEIN的2.5倍,想更快的追赶,上市是必须的。

然后,这家诞生于中国的公司,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1、许仰天在国内曾任职过的10家企业,注销了9家,2021年4月,南京领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销,这家公司曾是SHEIN的运营实体,并完成了多轮融资;


2、2022年,SHEIN将总部搬迁至新加坡;

3、2023年8月SHEIN宣布收购美国品牌管理公司SPARC1/3的股份,而SPARC也将入股SHEIN,完成互相持股。

完成了这一系列转变后,在对外的宣传中,SHEIN被说成是一家新加坡企业。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有分析认为,这跟2021年中国发布的一个关于境外上市的征求意见稿有关,意见稿里有一条,“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其主体运营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均应发生在国内。”

SHEIN的收入主要在境外,如果主体运营也都搬到国外,那是不是意味着,赴美IPO从流程上会简单不少,可能就不需要中国的批准了?

其实这还是表面的,SHEIN迅速变身为一个新加坡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是害怕成为另一个TikTok

从特朗普2019年提出对TikTok进行安全审查之后,封杀TikTok的声音在美国就一直没停,终于在前不久,字节现在被要求剥离出售TikTok,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SHEIN掌握的欧美人的数据一点也不少,在SHEIN自己的隐私条款中,也清楚的说到,用户数据可能会被处理到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或者新加披,那美国有没有可能因为安全原因逼许仰天出售公司?夹缝中的企业最担心这样的事情。


如果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如果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大概不会。

但是吧,现实告诉许仰天,这一系列操作基本没用。

美国媒体说,SHEIN申请在美IPO后,美国立法机构加强了对它的审查,要求其提供相关供应链使用劳动状况的证据,这都是美国人的老把戏了。

2023年5月1日,美国20多名议员联名呼吁SEC停止SHEIN的IPO;

2023年8月,美国16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名致信SEC,要求审查SHEIN的供应链情况。


SHEIN还涉及了至少50项涉嫌商标或版权侵权的诉讼,美国监管部门在审核公司的上市申请时,会考虑知识产权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依赖于创新和设计的公司,SHIEN恰好就属于这类。

所以说,美国人并不因为你换个马甲,就觉得你是个新加坡公司了。

它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也类似。

如果像外界分析的那样,SHEIN想凭借成为一个新加坡公司就躲开中国的监管,这也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扣法条,SHEIN在中国境内采购了大多数产品,这肯定算经营主要环节在中国吧?如果想境外上市,怎么可能不获得中国监管的同意?

《华尔街日报》就说,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对SHEIN在中国的供应链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在于SHEIN如何处理其在中国的员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信息,以便确定其是否能够确保这些信息不会流到中国境外。

中美都关注数据,而SHEIN的强项即在于数据的挖掘,可能SHEIN和服务它的中介机构希望在大国博弈的激流中找到一条安稳、高速的通道,能长久的挣大钱,所以做了眼花缭乱的调整,可以想象,最完美的方案是从价格最低的中国拿货,再去价格最高的美国资本市场变现,最后还有新加坡的低税收政策。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很有想象力,但确实低估了现在的国际形势,接下来,中美对它的态度更值得玩味,拭目以待吧。

相关文章:

美国国土安全部:将严格审查“小额豁免”电商小包的进口方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