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发射PREFIRE气候变化立方体卫星 破解地球极地之谜

摘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 PREFIRE 任务利用立方体卫星跟踪来自地球两极的热量排放,加强对海冰损失和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新西兰时间5月25日星期六晚上7:41(美国东部时间5月25日凌晨3:41),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北极和南极洲向太空辐射多少热量而设计的一对气候卫星中的第一颗卫星搭载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的电子火箭从该公司位于新西兰马希亚的1号发射场升空并成功进入轨道。

NASA-PREFIRE-Polar-Radiant-Energy-in-the-Far-InfraRed-Experiment-Launch.jpg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 PREFIRE 任务使用了两颗立方体卫星,旨在测量地球从两极排放的热量,通过分析地球的能量预算及其对冰、海和天气变化的影响来改进气候预测。该任务的第一颗立方体卫星使用火箭实验室的电子火箭从新西兰发射升空。图片来源:火箭实验室

PREFIRE 任务概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 PREFIRE(远红外极地辐射能量实验)任务由两颗鞋盒大小的立方体卫星(或称立方体卫星)组成,它们将测量地球从地球上最寒冷、最偏远的两个地区向太空辐射的热量。PREFIRE 任务提供的数据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预测地球上的冰、海洋和天气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创新性的PREFIRE任务将填补我们对地球系统认识的空白--为我们的科学家提供一幅地球极地如何影响地球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详细图景。这将改善对海冰消失、冰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从而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在未来几年将如何变化--这对追踪天气和水变化的农民、在不断变化的海洋中工作的捕鱼船队以及建设抗灾能力的沿海社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这段视频概述了 PREFIRE 任务,该任务旨在通过扩大科学家对地球在极地辐射的热量的了解来改进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资料来源:NASA/JPL-Caltech

美国东部时间8:48,地面控制人员成功地与立方体卫星建立了通信。第二颗 PREFIRE 立方体卫星将在未来几天内搭乘自己的"电子"火箭从一号发射场发射升空。在30天的检查期之后,工程师和科学家将确保两颗立方体卫星正常工作,预计这次任务将运行10个月。

PREFIRE 任务的核心是地球的能量预算--从太阳吸收的热能与地球散发的热能之间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北极和南极洲辐射的大量热量是以远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发出的,但目前还没有对这类能量进行详细测量。

NASA-PREFIRE-Launch.jpg

新西兰时间2024年5月25日晚7点41分(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点41分),火箭实验室的"电子"火箭从新西兰马希亚的1号发射场升空,火箭上载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PREFIRE(远红外极地辐射能量实验)任务的一颗小型卫星。图片来源:火箭实验室

环境因素对热辐射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以及云的存在、结构和组成,都会影响从地球两极逃逸到太空中的远红外线辐射量。从 PREFIRE 收集到的数据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远红外线能量从北极和南极环境辐射到太空的位置和时间的信息。

位于南加州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劳里-莱辛(Laurie Leshin)说:"PREFIRE立方体卫星可能很小,但它们将填补我们对地球能量预算知识的一大空白。它们的观测结果将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热平衡的基本原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我们的冰川、海洋和天气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技术进步与目标

任务中的每颗立方体卫星都携带有一种名为热红外光谱仪的仪器,它使用特殊形状的镜子和传感器来测量红外波长。要使这些仪器小型化,以便安装在立方体卫星上,就必须缩小某些部件的尺寸,同时扩大其他部件的尺寸。

PREFIRE的首席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Tristan L'Ecuyer说:"我们的地球正在以人们从未经历过的方式迅速发生变化,在北极这样的地方也是如此。NASA的PREFIRE将为我们提供地球两极发射的远红外线波长的新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改进气候和天气模型,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后果。"

合作努力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发射服务计划总部设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该计划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系统科学探路者计划合作,提供发射服务,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风险级专用和搭乘共享(VADR)发射服务合同的一部分。

PREFIRE 任务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联合开发。NASA JPL 为该机构的科学任务局管理这项任务,并提供光谱仪。蓝峡谷技术公司建造了立方体卫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将处理仪器收集的数据。发射服务提供商是加利福尼亚州长滩的 Rocket Lab USA Inc.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