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功培育猪肉米和鸡肉米 每颗米粒自带肉香

摘要:

6月23日,据《科技日报》报道,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未来食品研究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培育出了鸡肉米和猪肉米。这是一种新型培育的大米,简单来说,这种大米同时具备大米和肉的口感,以及它们的营养价值。

更具象一点就是,这种大米煮熟了,啥菜都不用配,也不用加任何调料,吃起来就有肉香,营养价值比纯大米要高。

新技术已攻克,成绩喜人,但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新科技,纷纷质疑:

“饭是主食,肉是菜,是吃不起肉嘛,为什么要合二为一?”

“难道又是科技和狠活的转基因食品?”

“研究目的是什么,将来可以用在什么场景?”

针对这些疑惑,科研团队也公开了培育的过程。

非转基因:大米上培育“肉”

首先,肉米不是转基因食品,整个过程和实验室培育肉(人造肉)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其他领域的培育肉是长在培养基质上,而肉米是用大米为培育基础,其实就是“米上长肉”。

大米,就是我们平常吃的品种,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分别将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放在大米中培养。

这两种细胞的生长特点是贴壁生长,处理后的大米就会成为肉细胞的生长支架,仅需10天左右的时间,肌肉细胞或者脂肪细胞就能“包裹”住整个米粒,形成肌肉米和脂肪米,最后两者混合一下就完成了。

牛肉米

在实验室,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大米、小米和紫米三种主食的研发。

从外观来看,颜色相差不大。尤其是小米和紫米,本身颜色比较深,培育成肉米之后,和之前的颜色差不多。

大米前后相差大一点,实验前是纯白的,实验后偏黄。

从营养价值方面来看,前后相差很大,显然添加肉细胞后,米饭里的蛋白质含量会高很多,具体有多少,没有透露。

前段时间,韩国也研发出了粉红色的牛肉米,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牛肉米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脂肪高8%。

看起来也没高多少,但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调配可改进。

后期可以改变配方,增加蛋白质的含量,顺便还能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等其他营养物质。

从口感角度来说,肉米煮熟后,自带肉香,但细胞培育过程改变了米的质地,米粒会更脆硬一些,不粘,带一点坚果的味道。

人造肉

肉汤浇饭不香吗,为什么要发明肉米?

肉米不是转基因食物,属于细胞培养肉领域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了解为什么要在实验室培育人造肉。

关于人造肉,之前我也写过几篇相关的文章,总的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好处肯定有很多,例如传统肉类养殖需要场地、需要大量粮食、需要大量的时间养殖,养殖的过程还会污染环境,像牛还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甲烷。

更极端一点的,动物保护组织认为宰杀动物不太道德。

但细胞培养肉,完全可以规避这些缺点。

而肉米,在这个基础上,在将来还能成为个性化定制的食物,用来满足一些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

争议归争议,现实中人造肉的发展从未停止过,目前有2个国家是合法生产及销售的。

2020年12月2日,新加坡首次通过人造肉安全检查,批准Eat Just 公司生产人工培育鸡;

2023年6月21日,美国也允许了人造鸡的培育(2家机构)。

我查了一下wikipedia里列举的致力于开发人造肉的公司,发现几乎全世界都在做相关研究,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总体而言,人造肉研究的人多,成果也有,但市面上人造肉还是少见的。大多标榜人造肉的产品,其实并不是细胞培养肉,而是植物蛋白为原料的植物肉。

人造肉价格太高,短期内不会普及

很多人担心自己吃到人造肉,关于这个问题,不用过多担心,因为目前人造肉的普及遇到了瓶颈。

一个是成本高,太贵;

有研究表明,人造肉要普及,成本至少要降低到10美元/公斤以下,而目前普遍的成本大约是100美元。

新加坡合法售卖的餐厅,据说一个人工鸡块套餐售价高达265美元。

人造肉成本高,一方面受限于合成机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资本催化的产物。

二是受众群体小;

好奇心重的人愿意尝试,但也仅限于尝试,经常吃还是会觉得不舒服。

人造肉终究不是自然长成的肉,口感没有那么好,但为了好吃,往往会里面添加很多其他物质,过度加工会让人觉得“不健康”。

人造肉:猛犸象肉丸

而且,在现在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一个营养学家肯站出来,拍胸脯说:“人造肉绝对不会影响健康!”

因此,短期内,人造肉(不包括植物肉)是难以普及的。

最后

我觉得,研究肉米初衷是为将来遇到气候危机,或者粮食危机而作准备,本身技术是没有好坏的,谁也不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问题,未雨绸缪总归是好的。

只是希望,以后要是技术成熟了,千万不要“悄无声息”流入百姓的餐桌。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