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数亿押注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超4680电池3倍 全球最高

摘要:

固态电池,现在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不明真相的群众还在争是不是骗局、有没有必要?但汽车工业早就摸清认准了上车路线,融资进展、技术突破屡屡传出。刚刚,一家国字号重磅车企押注固态的消息曝光。

谁在押注?谁被看好?

被投资的固态电池玩家叫太蓝新能源,落户在重庆,刚刚宣布完成了数亿元B轮融资

下注的一方是重庆汽车产业带头大哥长安汽车,其他投资方还包括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多支基金。

众所周知,兵装集团本来就是长安汽车的母公司,所以这则消息完全可以解读成长安汽车对太蓝新能源的押注。

被长安看好的这家太蓝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核心创始团队的技术骨干,多是曾在丰田汽车、美国能源部实验室长期从事电池研究的顶尖人才。

比如太蓝创始人、CTO高翔——具体履历未披露,不过公开资料显示是通过早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国内。

高翔是太蓝新能源的灵魂人物和核心技术领导,但很少公开露面。太蓝的商业化以及生产制造等等产业链相关的工作,由CEO李彦负责,毕业于吉林大学、北邮,长期在互联网企业工作。

成立6年以来,公开的一级市场融资一共4轮 ,除了第一轮数千万级别,其余都是数亿元级融资,具体金额未公开过。投资方包括碧桂园创投、国鼎资本、君联资本、清研资本、全新世资本、招商局创投、中金资本等等。

其实在锂电创业赛道上,太蓝新能源成立时间并不算晚,但一直相对低调,较少对外发声或见诸报端。

钱的层面,与广为人知的明星企业比如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清陶新能源等等相比,太蓝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次数都是相对少的。

所以对于太蓝新能源来说,长安汽车是第一家表示认可并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他们的车企,对日后关键的产品上车量产意义重大。

同样对于长安汽车来说,太蓝新能源也是在固态电池领域内首次出手投资,背后的战略布局意味明显。

长安看好的,是什么样的技术

固态电池,简单说就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目前锂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没了隔膜,整个电池的体积大大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上升。同时固态电解质稳定性更高,受外部冲击不易爆燃失控。

应用在电动车上,意味着能轻松突破1000km续航。所以相关概念刚刚提出时,就被认为是动力电池和电动车的下一个革命性的风口。

但真正落地,挑战和难度很大。中科院院士孙世刚在今年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总结的十分清楚到位:

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问题、锂枝晶沿电解质晶界生长问题,不稳定固固界面问题。

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固态电池充放电慢、寿命短,

围绕这几个痛点,行业内有好几种研发中的固态电解质路线,但不同指标很难兼顾,各有取舍:

发展到现在,产业化条件比较清晰明确:聚合物路线因为必须加热才能提升电导率,所以几乎被抛弃;硫化物路线性能最好,但性质活跃,容易和电极、空气发生反应,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路线。

太蓝新能源选择的是目前最具量产前景的氧化物路线,热稳定性好,电压窗口大、化学性质也稳定,但缺点是内部阻抗大,界面隔断导致性能不佳。

不过太蓝宣称自研了锂氧聚复合材料,解决了氧化物阻抗高的问题。

从太蓝多篇专利申请指向“改善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来看,应用的主要电解质极有可能是LLZO类,即锂镧锆氧,这是一种新型电解质材料,高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稳定性。且不易和正极材料及锂金属负极发生反应,意味着锂枝晶析出问题也得到改善。

至于电解质的具体组分、如何掺杂,是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太蓝自然不会透露。

固固界面接触性差,太蓝的解决办法是界面柔化技术——把电解质薄膜(15-45微米厚)液相涂覆在极片表面上,后经等离子体刻蚀,改善界面物理接触,缓解界面应力释放,降低内阻。

自研高性能氧化物电解质,和对应的界面柔化技术,是太蓝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属于*对最有量产前景的固态电池路线的核心痛点,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而被长安看好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生产制造工艺。

根据太蓝CEO李彦介绍,目前太蓝具备量产条件的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含液量”大概在5%-10%左右,整个生产线80%以上的工序都来源于液态锂电池产线的成熟工艺,半固态产品已经能做到跟液态电池的成本相当,甚至还有降低的可能。

完全不含液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量产。

产能方面,太蓝新能源在重庆建有生产基地,目前0.2GWh的产线几乎满产,在建产能12GWh,年内最快能新增2GWh产能。

长安数亿押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4680电池3倍、全球最高!

长安汽车重注投资太蓝,短期、表面上的回报至少就有这些:

半固态电池迅速上车,产品体验领先行业上游培养“嫡系”供应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关键零部件多元化,供应链更健康稳定

固态电池,上车倒计时

长安汽车,正在高速智能化、新能源化。

但和一众老牌车企的“补课”行为相比,长安有本质不同。

投资华为车BU独立后的引望、引入自动驾驶超级大牛陶吉…是因为端到端剧烈变革、重构自动驾驶赛道,长安必须提前布局押注。

同样,长安投太蓝,逻辑如出一辙。

固态电池对整个汽车产业,是一次剧烈的变革、洗牌。

不搞什么宏大叙事,就用智能手机来解释类比。

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几乎不能给用户太大惊喜。每年的上新季横向比较,每家产品大差不差,纵向比较每代产品,进步也乏善可陈,安卓阵营如此,苹果更是如此。

核心原因其实是——现有锂电池体系无法突破,导致手机的重量、尺寸被牢牢限制住,也限制住了充电方式、续航能力等等。

手机厂商永远只能在半块砖头大小的平台上狂堆摄像头,产品形态的创新寸步难行。

智能汽车又何尝不是呢?

电池能量密度、成本就摆在那,限制了续航、补能,降低用户接受度。固态电池则完全改变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形态、使用场景

1000km+的续航、不输油车的安全性、超快充带来的便捷性…结合各显神通的混动体系,能满足的产品需求丰富到难以想象。

基于这样的产品形态,充电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和标准,也会被重塑……

传统锂电池上车推动的新能源革命,最早抓住机会投入研发,实现技术、工艺领先的宁德时代、比亚迪,成长为了巨头,掌控对“电动车”的绝对定价权和解释权。

同样,固态电池推动的第二波新能源革命,谁越早起跑、投入越多,谁就越有可能定义未来新能源的标准,有机会“鲸吞”新技术革命的红利,成长为超级巨头。

长安出手投资太蓝新能源,这才是深层原因。

而且这场关于“起跑线”的竞赛其实已经开始,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比亚迪的弗迪动力,都在固态路线上暗暗投入。

打出明牌的,除了长安,还有上汽、北汽押注清陶新能源,蔚来、宁德时代押注卫蓝新能源…

其实,2024年半固态已经实现量产上车,比如蔚来的150度电池包,智己的133度L6。

业内早就没人争论有没有必要,而是开始了争分夺秒的首发竞赛、倒计时。

One more thing

长安投太蓝,还有一个最大的幕后赢家——重庆,本来就是我国西部汽车工业重镇,产业链齐备程度不输上海。

又有意识的早早就引入了理想、长城等等车企。

长安汽车本身的转型也很成功,深蓝阿维塔都在各自细分赛道搞得风生水起。

赛力斯“抱大腿”,还给重庆带来了智能车最强供应商华为。

后面,长安又进一步绑定华为…

以及现在又投出了自己的明星电池玩家。

中国汽车工业崛起,重庆成了阶段性的领跑、冠军。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