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深的地震真的发生了吗?新研究对破纪录的余震提出质疑

摘要:

对2015年博宁群岛地震的重新研究推翻了早先关于下地幔发生了破纪录的深层余震的说法,而是确定了14次余震与上地幔中的可变质橄榄石楔有关。 这一发现加深了人们对深层地震机制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的理解。

发表在《地震记录》(The Seismic Record)上的一项研究对之前有关2015年5月博宁群岛7.9级地震序列的报道提出了质疑。 主震在靠近上地幔底部的深处发生破裂,但随后的余震并没有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延伸到下地幔,达到破纪录的深度。

南加州大学的张浩及其同事重新分析了余震序列,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发生了 751 公里深的余震,而此前的余震被描述为有记录以来最深的地震。相反,他们的研究发现余震的分布与 12 公里长的地幔矿物橄榄石相吻合,而橄榄石可以揭示深层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博宁群岛地震发生在日本离岸 1000 公里的太平洋偏远地区,是有记录以来最深和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发生在地球表面以下 680 公里处的伊豆-博宁俯冲带。

深层地震--发生在 500 公里或更深处的地震背后的机制对地震学家来说是一个谜。 这些深层地区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使得岩石更容易发生弯曲或塑性变形,而不是像浅层地震那样脆性破裂。

张指出,这些地震通常也很少产生余震,这可以提供有用的数据,帮助人们了解这些深层地震是如何在俯冲带产生的。

"塑性变形"限制了通常会产生余震的广泛断裂网络的形成",他说。"此外,高约束压力促进了主震后应力的有效再分布,进一步降低了后续地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此前一项关于博宁群岛地震的研究报告了该事件的前震序列,而第二项研究则在下地幔中探测到了可能破纪录的深层余震。

张说:"如果这两项发现都准确的话,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对深层地震的了解。然而,这两个目录并不一致,而且都存在方法上的局限性。 因此,利用改进的技术重新研究余震序列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观察这场深远的地震,研究人员转向了日本一个名为 Hi-Net 的密集地震阵列所收集的数据,利用多种技术组合来精确定位来自这次地震的地震信号。

他们的新分析没有检测到前震,但在震中1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上地幔中发现了14次余震。 其中一组余震在主震发生一周后与地震的断裂面对齐,第二组余震在第二周分散到更大的区域。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虽然要明确否定存在由下地幔引发的地震及其相关机制仍具有挑战性,但我们的结果确实否定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下地幔地震说法。"

研究人员认为,余震模式与可变质橄榄石楔(MOW)的存在相吻合。 在俯冲板坯中,橄榄石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延迟转变为其他矿物状态。这种延迟转变可能会产生应力并释放能量,从而可能引发深层地震。由于MOW是潜在的地震成核点,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这种转换断层机制是深层地震发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MOW还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俯冲板块的热结构和行为,较冷的板块更有可能在更深的地方保存可变质的橄榄石。通过研究MOW,我们可以完善深层地震发生的模型,提高我们对地球内部动态过程的理解。

编译自/ScitechDaily

DOI: 10.1785/0320240035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