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ESA发布首篇相关论文
2024年5月27日,“天关”卫星(EP)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万星瞳)在邻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SMC)内,捕捉到来自一对罕见天体的短暂且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风行天)进行定向观测,获取到源爆发期间更为详细的X射线信息。
这一发现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该卫星在捕捉宇宙中转瞬即逝的新型X射线源方面具有独特能力。该成果作为欧洲航天局首篇基于“天关”卫星数据主导的论文,于北京时间2025年2月19日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ApJL)上正式发布。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该天体组合由一颗质量为太阳12倍的Be型大质量恒星和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白矮星组成。这种罕见的双星系统极为少见,此次观测是科学家首次全程追踪此类系统从X射线爆发到逐渐消退的全过程。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的Alessio Marino表示:“WXT是目前唯一能以足够灵敏度探测低能X射线的望远镜,因此能够捕捉到这个新的X射线源。”
图1: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捕捉到了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发出的X射线闪,该系统由一颗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炽热大恒星和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小型白矮星组成。CREDIT:ESA; LICENCE:CC BY-SA 3.0 IGO or ESA Standard Licence
在观测过程中,“天关”卫星的发现触发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Swift和NICER X射线望远镜对该天体的联合观测。欧洲航天局(ESA)的XMM-牛顿望远镜也在18天后进行了后续观测。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X射线变化以及爆发物质中的氮、氧和氖等元素,科学家确认了这对天体的真实身份。
科学家推测,这对双星最初由两颗质量较大的恒星组成,经过复杂的物质交换演化成如今的Be星和白矮星。白矮星通过强大的引力从Be星吸取物质,最终引发了这次短暂而明亮的X射线爆发。这种爆发极为罕见,因为其最适合用低能X射线观测,而“天关”卫星的WXT恰好具备这一能力。
“Be星与白矮星双星系统的爆发极为罕见,因为它们最适合用低能X射线进行观测。EP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天体源,并检验我们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解。”欧洲航天局“天关”卫星项目科学家Erik Kuulkers指出。“这一发现充分展示了该卫星的变革性的探测能力。”
“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袁为民研究员指出,“天关”卫星的成功国际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空间科学领域的影响力,还为全球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X射线数据支持。有力推动了高能时域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发展。
“天关”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携手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此外,“天关”卫星的国际合作还体现在数据共享和科学管理上,依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打造了国际化、规范化的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组建了一支约300多人的国际联合科学团队,成员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科学家,为“天关”的科学成果产出提供了极为强大和广泛的国际力量。该卫星于2024年1月9日发射升空,搭载了WXT和FXT两台仪器。
图2:EP艺术想象图;CREDIT: ESA/CAS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关卫星(EP)提供面向天文科学用户的数据支持及服务,包括建立EP时域天文数据库,提供EP科学数据检索、分发、快视、访问服务;研制EP X射线暂现源证认系统,支持EP WXT载荷观测数据的自动处理和两个载荷的每日暂现源证认工作;研发观测提案申请软件系统,支持EP科学观测提案的征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