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生死战:每2天1款新车上市 自动驾驶和价格战成生存密码

摘要:

4月6日,金融时报发文,从车顶搭载无人机的汽车,到免费的自动驾驶软件以及5分钟充满电的技术,中国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步伐十分迅猛,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正推动着汽车行业迎来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

预计特朗普推行的大规模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和欧洲的资源及电子零部件成本上升,进而使电动汽车的销量进一步下滑。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今年的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增长约20%,达到1250万辆。汇丰银行的数据显示,随着电动汽车销量开始超过内燃机汽车,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78%集中在仅10家公司手中,其中比亚迪一家就占了27%

汇丰银行驻北京的分析师丁玉倩表示,这意味着约52个汽车品牌将争夺中国市场剩余的22%份额,其中包括30多个年产量不足3万辆的品牌,这些品牌可能很快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在中国,平均每两天就会推出一款新车型。随着市场不可避免地走向整合,能否跟上先进技术的步伐,比如辅助驾驶功能和最新的信息娱乐系统,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

丁玉倩称,现在的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分为具备“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公司和不具备这种技术的公司。她还补充说,随着燃油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恶化,汽车行业正进入其历史上“竞争最残酷”的时期。

她用扑克牌术语来形容这种情况:“你要么弃牌认输,要么跟进加注。”

自动变道和自动泊车等功能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由于有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的助力,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也在比许多分析师预测的更早时间开发出更先进的自动驾驶软件。这类人工智能系统使汽车制造商能够更快地在模拟路况下训练无人驾驶汽车,并且更容易整合地图数据集。

贝恩公司驻上海的汽车技术专家曾志翔表示,中国汽车集团正在“加大投入”,部署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软件,目标瞄准曾由老牌外国汽车集团主导的高端市场。

他说:“所有中国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在高端市场展开竞争。他们在这些功能上投入巨大。这就是他们的竞争优势。

马斯克的特斯拉在上海生产汽车,曾被认为帮助点燃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热情。然而,随着消费者更青睐比亚迪等主要竞争对手推出的新车型,特斯拉等外国汽车集团的市场份额正在流失

今年前两个月,马斯克作为特朗普的顾问卷入美国政治事务。在此期间,特斯拉在中国纯电动汽车(不包括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为7%,低于去年同期的12%。

比亚迪本周表示,其第一季度电动汽车销量为41.6万辆,同比增长39%。而特斯拉在周三表示,其在同一时期的全球交付量为33.7万辆,远低于分析师预测的39万辆,也低于去年同期的38.7万辆。

根据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数据,自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推出Model 3以来,特斯拉新推出和更新的车型总计为4款,而同期比亚迪推出的车型约为130款。

Automobility的创始人表示:“跟上中国本土市场的步伐确实是一项挑战。

2025年前两个月,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降至31%的历史低点,自2020年以来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瑞银分析师巩辰卓表示,过去十年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平均每年200亿美元的利润面临风险。他计算得出,如果他们的市场份额降至20%,这些公司可能会面临1000万辆的过剩产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家汽车集团,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正在通过大力投资本土生产以及与中国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来反击。最近几周,宝马宣布与阿里巴巴和华为建立合作关系,外国公司正寄希望于中国开发的软件来谋求生存机会。

然而,除了推出新车型和新功能外,中国汽车制造商还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价格战,这给本土汽车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在3月份告诉员工,随着竞争加剧,公司将在整个业务范围内削减成本。该公司还宣布了一项4.5亿美元的融资计划。

美国银行的汽车分析师李明勋表示,去年汽车巨头吉利和搜索引擎公司百度联合推出的电动汽车品牌极越的失败表明,即使是拥有强大经济后盾和外国老牌原始设备制造商作为支持的电动车初创企业也可能受到冲击

李明勋说:“即使你有很有钱的后盾,你仍然可能破产。”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