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迄今为止最冷的系外行星WD 1856+534 b ≈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JWST) 发现了第一颗围绕死亡恒星运行的行星,为了解行星在恒星生命最后阶段如何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对这颗名为 WD 1856+534 b 的系外行星的观测也证实它是迄今为止最冷的系外行星,这可能为首次对气态巨行星的大气进行详细研究铺平道路,并帮助我们在宇宙尺度上了解太阳系的背景。
领导这项新研究的密歇根大学天文学家玛丽·安妮·林巴赫表示:“当我们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颗行星,而且是一颗非常寒冷的行星时,我们都感到有些惊讶和兴奋。”
WD 1856+534 b 是一颗距离地球约 80 光年的木星大小的行星,于 2020 年首次被发现。它每 1.4 天绕一颗白矮星(一颗曾经类似太阳的恒星的残余核心)公转一周。最初,科学家们不确定该天体是行星还是棕矮星(即宇宙中所谓的“失败恒星”),因为他们只有现已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有限温度数据。然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新数据如今提供了更灵敏的测量数据,使天文学家能够直接探测该行星的光并测量其质量和温度。
结果证实WD 1856+534 b确实是一颗行星。
这项证实之所以特别令人感兴趣,是因为这颗行星在其恒星所谓的“禁区”中幸存下来——这个区域非常靠近白矮星,以至于当恒星在红巨星阶段膨胀时,其中的任何世界都应该被毁灭,恒星膨胀到原来的许多倍,然后收缩到现在致密的地球大小。
“这有力地证明了行星不仅能够在恒星剧烈死亡后幸存下来,还能进入我们此前未必预料到它们会存在的轨道,”林巴赫说道。除了完善行星演化模型之外,这些发现还表明,这种迁移可能是行星进入白矮星“宜居带”的关键,在那里,我们所知的生命可能得以出现。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过程,这次确认为我们提供了它可能发生的第一个观察证据。
WD 1856+534 b 的温度为 -125 华氏度(-87 摄氏度),是迄今为止直接观测到的最冷的行星,超过了之前的纪录保持者印度洋 Epsilon Ab,后者的温度约为 35 华氏度(2 摄氏度)。
虽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尚未达到其理论上探测低至-324.67华氏度(-198.15摄氏度)行星的能力,但即将开展的项目旨在达到这一阈值。而且,如果一切顺利,这些即将获得的数据将加速对类似木星和土星的系外行星的温度、年龄和质量的探测。
“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林巴赫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太阳系置于更广阔的银河系背景中。”
林巴赫和她的团队计划今年7月对WD 1856+534系统进行第二次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通过在首次观测一年后比较该系统与背景恒星的位置,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发现任何可能受该恒星引力束缚的其他行星。
探测到另一颗行星或许可以解释WD 1856+534 b是如何迁移到目前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近地轨道的。林巴赫表示,即使没有发现其他行星,后续数据也能帮助天文学家缩小其他可能的解释范围,以解释像WD 1856+534b这样的行星最终为何会在如此近的距离内绕白矮星运行。
“无论如何,这都是弄清楚这些系统如何演变的关键一步。”
这项研究的详细内容已发布在档案库 arXiv 上的预印本论文中,但尚未经过同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