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是否健康?超加工食品摄入量可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测
《普洛斯医学》(Plos Medicine)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尿液和血液中的分子可以客观反映一个人的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为研究其与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关联提供了新方法。
超加工食品是工业化生产的食品,通常含有添加剂、乳化剂等家庭烹饪中不常见的成分,涵盖甜味酸奶、预制面包、包装零食等多种类型。已有研究将高摄入超加工食品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风险上升联系起来,但这些研究多依赖受试者的饮食回忆,准确性有限。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分析了718名50-74岁健康个体的血液和尿液样本,并结合其饮食记录,利用机器学习评估超加工食品在每日能量摄入中的占比。结果显示,超加工食品平均占参与者能量摄入的50%,但个体差异显著(12%-82%)。高摄入群体的饮食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添加糖和饱和脂肪,而蛋白质和纤维摄入较低。
代谢物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较多者的样本中,与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的代谢物更常见,部分尿液样本还检测到食品包装相关的分子,而来自新鲜果蔬的代谢物较少。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代谢物检测的可靠性:20名受试者交替食用超加工和非超加工饮食两周,代谢物特征能准确区分两种饮食模式。
专家指出,传统饮食评估方法误差较大,而这一技术有望揭示超加工食品危害健康的具体机制。目前尚难区分超加工食品与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的代谢差异,但明确这一点可能推动食品工业改进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