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心肺复苏(CPR):医学专家们正测试零重力下的新方法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术(CPR)发展以来,这项技术已经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研究发现,在零重力环境下传统的CPR效果并不好,因此一组欧洲心脏病专家正在为宇航员测试可行的替代方案。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乔什·卡萨达在国际空间站上练习手动心肺复苏术

CPR曾让很多在心脏骤停的患者死里逃生,这一技术不仅对专业急救人员重要,对普通大众同样适用,因为操作非常简单,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施救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等健康组织推荐“徒手CPR”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施救者双手和本身体重,按压患者的胸骨,形成节奏性压力,从而帮助血液循环。

只要你能记住Bee Gees的《Stayin'Alive》来把握节奏,徒手CPR在地球上非常有效。但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施救者无法用体重压下去,反而会被弹开。因此必须寻找其他方式。

为了评估替代方法,心脏病专家与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合作,在经过改装、可进行抛物线飞行模拟失重的空客A310飞机上进行实验。在这些短暂的“漂浮”阶段,团队测试了手动CPR以及三种自动胸部按压设备。

这些设备对大众来说或许不太熟悉,但在很多特殊场合却被广泛应用,比如直升机医疗舱等狭小空间,或需要长时间进行CPR的情况下。设备包含:带活塞的框架压迫装置、便携式活塞设备、可穿戴的压迫带等。

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各种方式能否将模拟胸腔压缩到50-60毫米(2-2.4英寸)的标准深度。结果发现,手动CPR在零重力下无法达到标准,而标准的机械活塞设备则可以。

来自法国南锡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的Nathan Reynette表示:“我们在‘飞行实验室’中模拟了宇航员在微重力条件下的环境,测试了不同的胸部按压方法。结果显示,某种特定类型的自动按压装置是唯一能达到国际急救指南推荐按压深度的方法——这一深度对于保证血液流向大脑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此项发现最终能被纳入太空心脏骤停的救治指南中。”

目前,宇航员都是体检极健康的人,心脏骤停概率极低。但随着太空旅行成本大大降低,未来普通人前往太空将成为趋势,而这些救援技术可以挽救更多生命。相关机械CPR技术未来还可用于潜艇、极地科考基地等极端环境。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