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啤酒饮用者更容易招蚊子 概率高出35%

摘要:

我们至今尚未完全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更容易受到蚊子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复杂的生理因素、地理环境和蚊子种类。而据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某些人来说,蚊子似乎格外偏爱喝啤酒的人。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奈梅亨分校的研究团队,于2023年在荷兰一处为期三天的Lowland音乐节上进行实验。他们用集装箱搭建了临时实验室,实验箱内装有几千只雌性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这种蚊子在世界其他地区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研究人员招募了465名节日参与者,进行了一项包括卫生及行为调查、酒精呼气测试和现场实验的综合测试。测试中,参与者需将左臂靠在透明笼壁上,笼内有20至35只雌蚊,同时摄像头会记录蚊子靠近皮肤侧的次数,并与另一侧靠近糖水喂食器的蚊子数量作比对。研究还对参与者皮肤进行了微生物群落分析。

结果显示,在节日前12小时内饮用过啤酒的人,比未饮用者更具蚊虫吸引力——高出1.35倍(即增加了35%)。但吸引蚊虫的不止是啤酒。数据显示,那些在前一晚邀请他人同住帐篷的人,蚊虫吸引力也更高。而未洗晨澡且使用防晒霜的人则蚊虫吸引力相对较低。高度吸引蚊子的皮肤上,链球菌等恶臭相关菌占比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葡萄酒饮用者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蚊虫吸引体质”,血液酒精浓度的高低与蚊虫叮咬次数也无直接相关。换言之,蚊子似乎更偏向“啤酒饮用型”人群,而不是单纯对体内酒精含量的反应。大麻使用也与被叮咬风险略有上升相关,但其他因素控制后这种作用消失。

良好卫生习惯和使用防晒霜则有效降低了被蚊虫盯上的概率,防晒霜的保护作用随着洗澡间隔时间增长而减弱,说明其或许只是暂时掩盖了人体气味,或含有无意中驱避蚊虫的成分。香水则未显示出影响,可能是因为帐篷内的各种体味和环境气味混杂导致。

科学家分析称,或许并非啤酒本身具有吸引蚊子的作用,而是啤酒影响了人体皮肤的生理状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Nigel Beebe介绍,饮酒会使人皮肤产生更强的热信号(因血管扩张带来皮肤温度升高),并使人体散发更强烈的气味信号,增加被蚊子捕捉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证实血型对吸引蚊虫没有影响,再次否定了“甜血”等流行说法。呼出的二氧化碳(CO2)形成的气流、人体热量以及皮肤分泌物的微妙变化,是蚊子定位目标的重要依据。

研究人员提醒,这项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如参与者选择、实验环境中的气味混杂等,但实验结果为防蚊建议提供了新视角。例如,戒酒、洁身自好、单人睡眠、勤涂防晒等行为有助于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最后,团队总结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沾酒精与毒品、独自休息、按时使用防晒霜,可显著减少蚊虫叮咬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未发现血型等因素的作用,但下一次露营或音乐节出行时,若忘带驱蚊剂,勤用防晒霜或许也有帮助。”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评论
created by cea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