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消息,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在今日开讲。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微信之夜”环节发表演讲,并重点分享了微信视频号团队从组建到发展的逻辑,以及对个人内容表达方式嬗变的看法。
张小龙表示,微信视频号在经过近一年高频迭代之后,已有可观的活跃用户数据,已跨越产品的“生死线” 。但对于集团而言,腾讯短视频的战略重点仍是“微视”。
张小龙在演讲中分享了“视频号”从想法诞生到发展至今的经历。他表示,创建“视频号”产品的想法, 最早产生于2017年,即在微信公众号的长文章之外,用户可以发表“非朋友圈”内容,包括短文、照片、视频,但该想法并未实施。
张小龙分享到,在近五年时间里,他注意到,微信聊天中视频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发布的视频数量上升10倍,他总结称,“视频化表达是下一个十年个人表达的主体”。
2019年,微信组建了20人左右的团队开发视频号,“当时的定位是视频化的微博,腾讯短视频的战略重点仍是微视”,张小龙谈到。
在此后的发展中,视频号改进推荐算法,并从搜一搜等团队抽调组建了3个推荐团队,寻求推荐视频内容的最优解。在2020年5月的改版之后,视频号保持每两天变更一个新版本。
2020年的6月22日,张小龙发了一条朋友圈,官宣微信视频号用户突破2亿。张小龙认为,视频号的用户在此时已经达到一定量级和活跃度,这种活跃度意味着视频走过了生死线。在有了稳固的用户基数之后,视频号开始加入直播、链接等功能。
张小龙对于微信视频号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而视频号的意义是视频内容的“载体”,即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在谈及视频号短视频、长视频区别时,张小龙指出,不应该区分长视频与短视频,二者只是消费的场景不同,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