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大的维基理念
皮尤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53%的美国互联网用户经常在维基百科上寻找信息,而2007年2月这一数字仅为36%。30岁以下的人群更常使用维基百科——这个年龄组中有超过60%的人经常使用维基百科,而65岁以上的用户只有33%经常使用。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其他研究,使用维基百科的用户多于使用即时信息(IM)的用户,只比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略少。(不到一半的用户使用IM,61%的用户定期使用社交网站服务。)
当 维基百科在21世纪初出现的时候,“维基”这个词听起来很滑稽,很难想象有人郑重其事地说出这个词来(“博客”这个词和“谷歌”这个名字一开也是这样)。 但是,尽管维基百科的名字很奇怪,界面也很让人困惑(该网站一直在努力改进,以便让人们更容易地进行编辑),它却迅速发展起来,在大部分人甚至没有听说过 “众包” (crowdsourcing)这个词之前,就成为了众包重地。事实上,维基这个理念已经变得如此强大有力,连文档泄露组织“维基解密”也采用了这个词, 虽然正如许多评论家指出的一样,“维基解密”的运作方式和“维基”完全不相干。
维基百科式的信息运作方式
大 多数人都永远不会去编辑维基百科页面。维基百科就像大多数社会化媒体或互动服务一样,遵循90-9-1规则,即 90%的用户将只需消费内容,9%的用户常规性地供应内容,只有约1%的人成为专门的供稿者。不过即使如此,人们编辑维基百科的次数仍然超过了40亿次, 它的活跃用户也超过了12.7万。
其中就包括像西蒙·普尔西弗(Simon Pulsifer)那样的人。普尔西弗曾一度拥有“维基百科之王”的美名,因为他编辑过超过10多万篇文章。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他解释说那是他的兴趣爱好。
不错,总是会有人试图编辑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女演员)的页面,说她就要嫁给自己了,也会有人给不喜欢的人编写虚构页面。但令人惊讶的不是这种情况的存在,而是它发生的时候非常少,而且这种错误被发现和纠正得非常迅速。
一个例子:Twitter
我 们可以通过Twitter来观察维基百科式的信息运作方式是如何进一步扩张的。对于像联邦女众议员吉佛兹(Gabrielle Giffords)遭歹徒枪击重伤这样的事件而言,Twitter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实时新闻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为Twitter提供内容,让一幅“发生了 什么事,它意味着什么”的图片逐渐成型。虽然其中会有错误和其他各种噪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产生一种非常真实的、人性化的新闻。Twitter是否 会取代报纸、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不会,就像维基百科没有取代百科全书一样(虽然维基百科已经使百科全书的重要性降低了。)
这就是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运作的方式,尽管它存在着种种缺点。最先意识到这种方式的人和网站之中,就有吉米·威尔士和维基百科。编译/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