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刷新近年新高。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之一怡安(Aon)于21日发布最新报告,2023年上半年,包括地震、干旱、风暴、洪水、热带气旋、野火在内的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初步估计为1940亿美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远高于21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280亿美元,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五高,也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上海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大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忻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种灾难频发与极端天气有着明显联系,展望下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之下,预计与气候异常相关的灾害发生频率将居高不下。”
上半年全球灾害损失或创12年新高
报告称,今年前六个月,近半灾害经济损失来自今年2月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的破坏性地震,该事件成为自2010年以来最惨重天灾,也是土耳其和叙利亚现代史上代价最高、最为致命的自然灾害事件,经济损失达到910亿美元。
报告还显示,上半年,至少发生了25起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的灾害,除一起之外,其余都与气候相关。按地域来看,在这25起事件中,有17起发生在美国,亚太地区为第二多发地区,期内发生四起重大天灾,三起发生于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
“预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进一步大幅上升。”报告称,通胀居高不下也对灾难损失产生影响,“灾害成本继续受到世界许多地区持续存在的通胀压力、人口结构和财富分配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多发也让保险公司承受巨额偿付压力。怡安初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保险业损失高达530亿美元,比21世纪以来的平均值高出约46%,也是有纪录以来的第四高水平,美国持续不断的强风暴是造成保险损失的最大原因。
影响政府支出及农业产出
忻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了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还将体现在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农业产出方面。
“支出方面,减灾防灾开支的大幅增加,可能迫使各国增加财政支出,采取刺激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而加大本就高企的通胀压力,令抗通胀之路再现波折;另一方面,大规模灾害也会减少农业产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难以预料的大幅波动,进而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忻华表示。
他进一步解释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往往相伴而生,势必会对东亚大陆季风区的农业、物流航运等产业造成直接冲击,对澳大利亚这一国际大宗商品重要产地也影响重大,可以预见澳洲今年的农业甚至矿业产出都可能出现波动。
“东亚大陆诸多经济体存在人口总量大、平原面积小的特点,农业产出不具比较优势,本来只能勉强满足本区域需求,今年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供应可能更为紧张。另外,俄乌紧张局势造成乌克兰等东欧国家的粮食外运非常困难,又将雪上加霜。因此,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相关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可能出现剧烈震荡。”忻华说道。
本月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预测称,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为全球温度可能出现的飙升以及破坏性的天气和气候型态创造条件,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90%。
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教授表示,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温度记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极端高温。“WMO宣布厄尔尼诺出现,是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信号,动员各国提前准备,遏制其对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针对这一重大气候现象相关的极端事件进行预警并采取预见性行动,对于拯救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