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了一种原产于新西兰的特殊昆虫为躲避捕食而采取的独特"作弊"策略--模仿一种以毒性强而著称的物种。在自然界中,有毒物种通常会宣传自己的有害性质,通常会表现出黑白黄等鲜艳而对比强烈的颜色,这是黄蜂和蜜蜂常见的特征。
图中最上方是一种能产生氰化物的石蝇,中间是一种拟态,最下方是一种非拟态 图片来源:奥塔哥大学
与此类似,新西兰的产氰石蝇 Austroperla cyrene 也会产生强烈的黑、白、黄等"警告"颜色,以突出其对潜在捕食者的威胁。
奥塔哥大学动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揭示,一种不相关的无毒物种通过模仿这种昆虫的外表来"作弊"。
主要作者布罗迪-福斯特博士(Dr. Brodie Foster)说,Zelandoperla fenestrata石蝇通过与有毒物种相似,希望避免成为捕食者的牺牲品。
在野外,鸟类很难注意到有毒和无毒物种之间的区别,因此很可能会避开这两种物种。他说:"对于未经训练的眼睛来说,有毒种类及其拟态几乎不可能区分开来。"
无毒拟态石蝇 Zelandoperla fenestrata(左)和产氰石蝇 Austroperla cyrene(右)相似的"警告"颜色。资料来源:奥塔哥大学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区分作弊与非作弊的着色基因中的一个关键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变异允许作弊物种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策略。
然而,共同作者格雷厄姆-麦卡洛克(Graham McCulloch)博士说,这种被称为贝茨模仿的策略并不总是成功的。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毒物种稀少的地区,'作弊'策略并不奏效。"
共同作者乔恩-沃特斯(Jon Waters)教授补充说,"作弊"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如果'作弊者'的数量开始超过有毒物种,那么捕食者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有点像一种平衡行为。"
马斯登资助的研究小组正在评估环境变化是如何推动新西兰本地物种快速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