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7:12:01
地质学家查明大印度大陆在与亚洲碰撞与喜马拉雅山崛起的关联
发布日期:2023-11-04 19:44:12  稿源:cnBeta.COM

最新研究发现,大印度大陆在与亚洲碰撞之前是一个宽达 3000 公里的单一构造板块,这改变了我们对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形成的认识。令人信服的新证据解决了不一致的解释,支持了大印度地区的巨大规模。

Himalayan-Mountain-Range-From-Space-Art-Concept-1536x878.webp

数亿年前的地球表面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表面截然不同。当时只有两块大陆: 劳拉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现在的印度次大陆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冈瓦纳大陆大约在 1.5 亿年前解体。从冈瓦纳超级大陆分裂出来的印度板块的一部分现在俯冲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之下。因此,了解这块被称为大印度的大陆"消失"部分的原始范围,对于解决有关印度-亚洲碰撞年代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回答青藏高原是如何以及何时形成的非常重要。

然而,对大印度大陆范围的估计一直不确定,从 100 多公里到 2000 多公里不等。位于西藏南部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的桑丹林剖面是一块地质学上的罗塞塔石碑,可用于确定印度-亚洲碰撞的起始时间;然而,有关其年龄和古地磁记录的不同证据使估算工作充满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UGB)的研究人员与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等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澄清,大印度板块在俯冲到亚洲之下之前是一个范围2000到3000千米左右的单一板块。

科学观点和研究结果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孟军教授解释说:"印度-亚洲碰撞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多级碰撞模型,它将印度前缘的大洋盆地细分为较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后来并入亚洲板块。第二种模型认为,印度和大印度在早白垩世时期作为单一板块存在,大印度北缘的上地壳形成喜马拉雅推力带,下地壳则俯冲到亚洲之下"。

他的同事、来自中大地质学院的王成山教授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了解这些模型中哪一个更准确。"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名鼎鼎的桑丹林剖面进行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地磁学的综合研究,解决了围绕这些问题的几个疑问。白垩纪岩石的古地磁使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印度板块北段的地理位置,并计算出大印度的最小面积。

Real-Extent-of-the-Indian-Plate-1186x1536.webp

历时重建图(上)显示印度板块脱离冈瓦纳超大陆并俯冲到亚洲之下,从而帮助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形,即珠穆朗玛峰(下)。资料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孟俊和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 Stuart A. Gilder 教授

研究对了解构造的影响

研究获得的数据显示,自 5500 万年前碰撞开始以来,俯冲所消耗的岩石圈 - 地球的岩石外壳比今天印度次大陆的面积还要大,最初向北延伸了约 2000 至 3000 公里。因此,将近 500 万平方公里的岩石圈被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这可以肯定是青藏高原崛起的原因。

这些发现标志着我们对印度-亚洲碰撞以及这些地区各种地质结构出现的认识发生了构造上的转变。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斯图尔特-A-吉尔德(Stuart A. Gilder)教授说:"我们的发现挑战了亚洲南缘是由特提斯洋中独立的构造块凝聚而成的既定观念。这些发现可以帮助我们填补有关冈瓦纳大陆构造中印度板块的大小以及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前的构造历史的知识空白。"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7:12:01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