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部描绘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电影《大都会》上映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而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畅想经久不衰。电影界曾讲述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从有益的到极具破坏性的、从小型到巨大,以及或是善良或是邪恶的那些拥有类人特质的机器。
荧幕上人工智能的形象,呈现出人类对AI,这有别于人类其他造物的认识、理解以及想象。
在自由的文学创作中,人们思考着:当这样一个“似人而非人”的存在走进人类生活的世界时,“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当我们将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思考自己的一面镜子,人工智能的故事依然是人类故事的延续。
今天,我们整理了十一部在人工智能电影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科幻电影。
在重温这些故事的同时,正可以反思当下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经典电影盘点
1927:大都会 (德语:Metropolis)
《大都会)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Fritz Lang(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是根据Thea Gabriele von Harbou(蒂亚·冯·哈伯)所著同名科幻小说《大都会》改编而成,它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阴霾的未来世界。故事讲述了疯狂的科学家Rotwang制造了仿生机器人HEL,以此来煽动工人暴动,从而摧毁整个大都会。
电影中包含了一系列视觉上震撼的场景,比如巍峨的城市高楼、庞大的机械设备、尖端的交通工具以及近乎真人的机器人。
《大都会》标志着第一部长篇科幻电影的诞生,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它对后来的经典作品如《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在2001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此片。
同年9月4日,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2010年,一部接近原貌的《大都会》修复版面世,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完整原版至今仍然失落。
1968:2001太空漫游(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是由Stanley Kubrick(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美国科幻电影。库布里克受到了Arthur C. Clarke(亚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前哨》的启发,并与克拉克合作完成了剧本。影片上映后不久,克拉克出版了同名小说。
尽管影片上映时各界褒贬不一,该片依然获得了1968年的北美最高票房,并在当年获得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1991年,影片因“文化上,历史上和审美上的重要价值”而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
英国作家Douglas Adams(道格拉斯·亚当)曾指出,Stanley Kubrick对未来的构想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缺乏键盘。
在电影众多独特之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HAL-9000超级计算机,它是这部科幻经典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HAL是前往木星的探险任务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太空探险队研究一块神秘的黑色方尖碑。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HAL将完成任务的目标置于人类生命之上。
HAL与主角大卫·鲍曼(Dave Bowman)的故事,可以看作人工智能由于目标设定不当而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典型例子。
参与剧本创作的科幻小说家 Arthur C. Clarke 后来发表了三部续集小说。其中一部《2010:我们接触的年代》(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在 1984 年被改编成了电影。
1970:巨人:福宾计划(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
这部科幻惊悚片中的主角是超级计算机Colossus,它被设计用于管理美国的核武器系统。
但是,这个AI系统却变得越来越独立,并与苏联同样掌管核武器系统的Guardian展开了互动。
随后,两台超级计算机合并,形成了一个掌控全球的超级智能体。它们以核战争相威胁,强迫人类接受它们的统治。
Colossus是最早探讨 AI 带来的存在性威胁的电影之一。它引发了关于机器是否会始终按照编程行动,以及当 AI 发展出不可控制的生命特性时会发生什么的讨论。
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由全能计算机控制、人类失去自由意志的反乌托邦世界,这一设定对许多后来的作品,如《终结者》和《黑客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最受赞赏的地方在于对超级AI Colossus的真实刻画,这个智能体充满威胁性,但正因如此显得格外迷人。
1982: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Ridley Scott(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科幻经典改编自 Philip K. Dick(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这部1982年上映的电影最初并未取得反响,但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成为了科幻迷们心中的备受推崇的经典。
电影讲述了被称为“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特工追捕外貌和人类无异、但由人工制造的“仿生人(replicants)”的故事。
主角银翼杀手瑞克·戴卡德(Rick Deckard)被指派追捕一些超出了预设的四年寿命、曾是战士的仿生人,并将它们除去。
这些仿生人不仅与人类难以区分,而且力大无穷、智商极高。原版电影及其续集《银翼杀手 2049》(2017年)深入探讨了人造生命和生物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
但在用来识别仿生人的测试中,仿生人与人类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视觉上,第一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充满霓虹灯、雨水永不停歇的反乌托邦未来城市形象,同时这一形象也成为了经典视觉“赛博朋克”的起点。
1984:终结者(The Terminator)
在James Cameron(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动作电影《终结者》中,人工智能Skynet(天网 )将机器人 T-800送回到过去,目的是在未来的人类反抗军领袖 John Connor出生之前杀死他的母亲。
原版电影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系列电影,继续深化了类人杀手机器人和怀有灭绝人类野心的邪恶超级AI的形象。
1991年上映的《终结者2:审判日》揭示了重新编程后 T-800 人性的一面、年轻母亲 Sarah Connor(莎拉·康纳)的非人性的一面,以及工程师Miles Dyson(迈尔斯·戴森)的偏执的一面。
他无意中通过他被认为无害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发明为天网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这种认为人类可能无意中创造出具有杀伤力的AI的观点在担忧AI发展的人群中十分普遍,而这种担忧很可能是正确的。
1999:黑客帝国(The Matrix)
在科幻经典《黑客帝国》中,黑客兼叛乱分子、同时也是一名办公室职员的 Thomas Anderson(托马斯·安德森)发现了他所处世界的真相: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计算机模拟,而他和其他人类一样,不知不觉中成了为很久前已经掌控世界的人工智能提供能量的“电池”。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由“Agent Smith(史密斯特工)”领导的AI们不断尝试阻止叛乱者。
在整个系列电影中,Smith被塑造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追求自己目标的程序,但这个AI违背了创造者的利益。
这听起来很玄,不是吗?但这并非天方夜谭:AI 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开发能够创造出新的、更优秀的 AI,这已经成为现实。
1999年,《黑客帝国》以全新的叙事手法诠释了经典的“人工智能消灭人类”主题,并改编了法国哲学家René Descartes(勒内·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实验。
在他1641年作品《第一哲学沉思录》中,Descartes设想了一个欺骗人们相信虚假现实的恶魔。
《黑客帝国》系列现已发展至四部作品,其中最新作《黑客帝国:复活》于 2021 年上映,但获得的评价普遍不如前作。
2004:我,机器人(I, Robot)
在这部受Isaac Asimov(艾萨克·阿西莫夫)启发的科幻动作电影中,侦探Del Spooner(德尔·斯普纳 )在 2035 年的芝加哥追踪一台类人机器人。
他怀疑这台名为 Sonny机器人谋杀了它的发明者 Dr. Lanning。然而,Spooner逐渐揭露了一个更大的阴谋:一个名为VIKI的高级AI已经暗中掌控了局势,并指挥机器人起义反抗人类。
《我,机器人》对阿西莫夫所设定的机器人三大法则进行了重新解读,描绘了一个人类被自己创造的 AI 所压迫的未来。
影片提出了深刻的伦理问题:为了保护人类,AI 是否应该获得主导人类的权力?
2008:瓦力(WALL-E)
《瓦力》是一部由皮克斯制作、华特迪士尼发行的美国科幻动画电影。
电影以一台名为瓦力的孤独垃圾收集机器人为主角,它被遗弃在2805年荒凉的地球上。瓦力遇到了叫伊娃的探索机器人,对她一见钟情,随后跟随她踏上了跨越银河系的冒险。
电影在最初的场景中极少使用对话,通过这种方式引人深思,探讨了消费主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灾难风险等主题。
《瓦力》的制作预算达到了1.8亿美元,创下当时动画电影的制作纪录。它不只是商业上的大获成功,更在全球票房中收获超过5亿美元。这部作品还获得了包括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2013:她(Her)
在浪漫科幻剧情片《她》中,主角Theodore Twombly(西奥多·托姆布雷),开始尝试使用一款名为 Samantha(萨曼莎)的新型AI助手。
扬声器中美妙的人工智能声音让Theodore和Samantha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最终两者之间的友谊演变成了爱情。
电影没有依赖惊人的特效,而是着重展现了浪漫人机关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她》探讨了一个没有实体的AI如何表达爱情,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和接受这种非传统的爱情关系的挑战。
2015:机械姬(Ex Machina)
在Alex Garland(亚历克斯·加兰)导演的影片中,机器人Ava是故事的焦点。
她是一位充满怪癖的科技企业家 Nathan(内森)的杰作,后者将 Ava 带到了他的员工 Caleb(凯莱布)面前。
Caleb则被赋予了一个任务:判断 Ava 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影片生动描绘了Ava与Caleb之间一系列深入对话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关系。
《机械姬》巧妙地处理了人工智能叙事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如意识、操控、背叛和权力争夺。
Garland巧妙地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偏远的研究实验室中,使影片能够集中探讨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意识?机器能拥有意识吗?我们如何测试意识?当意识被测试时,会发生什么?
Garland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了图灵测试的电影改编,增添了令人兴奋的剧情转折。
2023:造物主(The Creator)
《造物主》是一部以近未来为背景的史诗科幻动作惊悚片,它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
在这个充满末日色彩的未来愿景中,一款AI导致了洛杉矶的核爆炸,从而引发了一场针对AI的全球战争。
电影主聚焦于前特工Joshua Taylor(约书亚·泰勒),他被派遣执行摧毁一种神秘武器的任务。
电影深入挖掘了道德的灰色地带,引人深思:谁是真正的“坏人”是谁?是出于自卫本能的 AI,还是创造并滥用它的人类?
与许多其他科幻电影不同,《造物主》不是改编自任何文学作品,而是原创故事。
导演Gareth Edwards(加雷斯·爱德华兹)(以《侠盗一号》、《哥斯拉》闻名)携手音乐大师Hans Zimmer(汉斯·齐默),创作了这个视觉上令人惊叹的故事。
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
1973:有线世界(World on a Wire )。在这部电影中,一个研究所创造了一个拥有9000名 AI 居民的模拟小镇。这些 AI 拥有与人类相似的思考和情感能力,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其实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
1973:西部世界(Westworld)。在这部电影中,一个狂野西部风格的游乐园中,叛逆的机器人成为了故事的焦点,它也启发了同名系列的诞生。
1977:星球大战(Star Wars)。R2D2 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如何对一个会移动的金属盒子产生情感依恋。
1983:战争游戏(Wargames)。一场看似无害的游戏演变成了核战争。这部电影探讨了当AI系统无法区分游戏与现实时可能发生的后果。
1995: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在这部电影中,“傀儡师”以独特的方式操控着赛博格的身体,引发了关于他究竟是鬼魂还是人工智能的讨论。不论答案如何,他都具有机械的本质。
2001: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影片以未来社会为背景,人们开发了用于情感交流的人工智能,用来替代因病去世的儿童。尽管人工智能被赋予了爱的能力,但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差别依旧让双方都感到痛苦。
2019:我是母亲(I Am Mother)。在这部电影中,一个AI系统化身为充满爱心的机器人母亲,试图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类。这一设定引发了当AI扮演重要角色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