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5:35:05
改变历史的提前爆炸:索姆河战役第一声爆响的隐秘故事
发布日期:2024-03-08 20:13:33  稿源:cnBeta.COM

山楂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前线坚固阵地,山楂岭地雷爆炸的壮观场面标志着索姆河战役的开始,至今仍是整个冲突中最著名的一幕之一。英国矿工在地表以下 60 多英尺处挖掘了一条长达 900 多米的长廊,并在其中装满了 40000 磅炸药。这是 1916 年 7 月 1 日在德军前沿阵地下方埋设的 19 枚地雷之一,这些地雷的引爆标志着进攻的开始。

The-Explosion-Which-Created-the-Hawthorn-Crater.jpg

最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山楂岭弹坑进行的研究揭示了提前引爆地雷如何成为英国人的战略失误,使德军得以加强防御。这项研究强调了战争中时机的重要性,并对德军使用的适应性战术提出了新的见解,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索姆河战役和堑壕战动态的了解。作者:欧内斯特-布鲁克斯

但是,电影导演杰弗里-马林斯(Geoffrey Malins)拍摄到的著名的山楂岭地雷爆炸事件是在早上 7:30 警报响起前 10 分钟发生的。提前引爆地雷后来被描述为"巨大的失误",它提醒德军步兵盟军即将发起进攻,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新形成的弹坑中占据防御阵地,导致进攻的英军损失惨重。

现在,《冲突考古学杂志》(Journal of Conflict Archaeology)上发表了首次对拥有 107 年历史的火山口进行多学科科学调查的结果。由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领导的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团队使用了一系列尖端技术,包括装有成像摄像机的无人机,对该地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考察。

德国防御战略的发现

研究人员发现并发掘了两段战壕,被称为"火湾",用于巩固新形成的陨石坑,突显了德军如何在爆炸后成功地将陨石坑边缘纳入前线。他们还找到了可能的通信线路和独特的德军铁丝网,并发现了以前不为人知的浅坑道的证据,据信这是德军从陨石坑中挖出的,目的是在无人区提供一个先进的阵地。他们说,他们的发现揭示了有关弹坑历史、德军占领弹坑以及感知爆炸后德军如何成功将弹坑纳入前线的新细节。

基尔大学法医地球科学家杰米-普林格尔(Jamie Pringle)博士说:"地雷爆炸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次行动,目的是让盟军占得先机。我们首次发现了德军士兵如何巩固爆炸后留下的部分弹坑的实物证据,并将其作为新的防御阵地加以利用。"

山楂岭火山口协会于 2018 年从当地政府获得了 99 年的租约,以便为子孙后代保护该遗址。该协会是一个致力于保存和保护该遗址的英法组织,并开展了大量清理工作,为详细研究提供了第一次机会。

后续爆炸的影响

11 月13 日,英军又炸毁了第二枚地雷,形成了一个新的弹坑。这次爆炸的效果更好,帮助第51高地师占领了山脊和附近的博蒙特-哈梅尔村,该村曾是德军前线阵地的一个显著特点。

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两个不同地雷爆炸地点的震源,并确定了 27 枚爆炸后的炮弹冲击,这些炮弹是从英军战线上发射的,当时他们正试图赶走德军。他们还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英国榴霰弹,其定时引信仍完好无损,是索姆河战役中大量未爆炸榴霰弹的代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维克斯机枪的空弹药箱,反映了英国占领该遗址的时期。

基尔大学法医学讲师克里斯-维斯涅夫斯基(Kris Wisniewski)博士说:"这片土地近 100 年来一直归私人所有,因此这项科学研究是首次对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陨石坑进行的研究,既令人兴奋又意义重大。利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我们绘制出了两次爆炸的震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爆炸造成的后续弹坑的边界,以及爆炸后的防御阵地和盟军炮弹撞击坑。"

"我们利用装有成像摄像机的无人机,对陨石坑西北部的一个可能的树液或浅隧道进行了远程成像,显示了德国人在最初引爆后对无人区的掌控"。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军事历史学家彼得-多伊尔教授是研究小组成员之一,他说:"德军很快就掌握了占领弹坑的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优势中。虽然他们在最初的爆炸中损失了很多人,但弹坑成为了德军前线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在这里突破防线的机会。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德军在无人区中央被夺取的弹坑中建立了一个坚固的据点,这注定了英军进攻的失败。这进一步说明,提前十分钟炸雷,给大地留出沉降时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四个月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山楂岭才被攻占,并炸毁了一枚新地雷"。

编译自:ScitechDaily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5:35:0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