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CH 和 KIER 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三维聚合物结构可显著提高锂离子传输和电池性能,为未来的商业化带来了巨大希望。正如路标为旅行者指明方向和距离,防止他们迷失方向一样,"路标"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提供类似的指引。最近,在化学领域发现了具有类似作用的结构,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化学系的 Soojin Park 教授和博士生 Dong-Yeob Han 与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的 Gyujin Song 博士以及浦项 N.EX.T HUB 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了一种三维聚合物结构。这种轻质结构有利于锂(Li)离子的传输。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的网络版上。
电池技术的进步
用于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电池技术不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锂金属阳极的能量容量为 3860 mAh/g,是目前商业化石墨阳极的十倍以上。锂金属阳极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的能量,而且与石墨或硅不同,锂金属阳极可以作为电极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
然而,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会产生被称为"死锂"的区域,从而降低电池的容量和性能。此外,当锂向一个方向增长时,它可能会到达相反一侧的阴极,从而造成内部短路。虽然最近的研究重点是优化三维结构中的锂传输,但这些结构大多依赖重金属,大大降低了电池的单位重量能量密度。
锂电沉积后的混合结构内部几何形状示意图。资料来源:POSTECH
用于阳极的创新型三维结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利用聚乙烯醇(一种对锂离子具有高亲和力的轻质聚合物)与单壁碳纳米管和纳米碳球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种混合多孔结构。
这种结构比通常用于电池阳极的铜(Cu)集流体轻五倍以上,对锂离子有很高的亲和力,有利于锂离子通过三维多孔结构中的空隙迁移,实现均匀的锂电沉积。
在实验中,采用了该团队三维结构的锂金属阳极电池在经过 200 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并达到了 344 Wh/kg(能量与电池总重量之比)的高能量密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验使用的是代表实际工业应用的袋装电池,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纽扣电池,这凸显了该技术商业化的巨大潜力。
POSTECH 的 Soojin Park 教授表达了这项研究的意义,他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开辟了新的可能性"。KIER 的 Gyujin Song 博士强调说:"这种结构兼具轻质特性和高能量密度,是未来电池技术的一个突破"。
编译来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