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对于马斯克来说,除了拿自个儿身家性命去梭哈川普以外,人生第二重要的投资,估计就得算在中国开厂子了。这倒不是瞎说,差友们都知道当年 Model 3 在流水线上 “ 难产 ” ,交不了车,要不是中国给他开绿灯,火速在上海给他修工厂,哪有他马斯克今天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的这般风光?
然而搁美国新官上任还没多久,在咱们这边倒又传来了他家的新消息。
就在昨天,生产 Megapack 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又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热闹闹宣布投产了,这次修的也跟 18 年一样神速,去年 5 月立项,年底就建成了。
也就是说,马斯克的第二个中国工厂,这回又在咱这儿落地生根了。看来这货这是认准中国这块宝地,铁了心要把特斯拉的未来焊死在中国这艘 “ 巨轮 ” 上了。
不过说起来, Megapack 这名字听起来确实怪唬人的,但差友们可能还不都清楚这到底是啥黑科技,能让精明的马斯克不惜血本在中国再砸一座工厂。
要简单来说呢,它跟别的储能一样,算是个 “ 巨型充电宝 ” 。毕竟光伏、风电啥的这些新能源,发电时强时弱不够稳定,有了储能系统就能白天存电晚上放电,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电价就省下来了。
拿 Megapack 来说,单体 Megapack 电池储能高达 3.9 兆瓦时,逆变器功率 1.5 兆瓦。什么概念呢,一个 Megapack 可以满足 3600 户家庭一小时用电,或者充满 65 辆 Model 3 。
所以对像企业、园区、数据中心、公共项目这些用电大户来说,储能这玩意这就很划算,甚至还能参与削峰填谷来套利,所以多数储能产品都是卖给他们的。
例如苹果早在 2021 年,就花了 5000 多万美元买了 85 个特斯拉 Megapack ,现在这些 Megapack 已经在苹果库比提诺的总部供上电了。
听起来挺牛逼,但他这么高速运转的储能电池厂进入中国,倒也不见得全都是为了拯救地球。反正目的是不是为了环保咱不知道,但我发现这玩意是真的能赚钱。
特斯拉在 24 年二季度财报里就说,他家的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 99.7% ,占总营收比例高达 11.8% ,创下历史新高,且储能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
2024 年全年,特斯拉储能业务营收更是达到 100.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 。摩根士丹利甚至预测,到 2030 年特斯拉光储能就能赚到 39.5 亿美元的税后净利润,并给了特斯拉能源板块 1300 亿美元的估值。
实际上,早在 2019 年马斯克就预测,特斯拉的能源业务,以后是要超过汽车业务的规模。去年马斯克再次确认说: “ 储能业务增速远快于电动车业务的判断正在实现。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储能很可能是特斯拉未来稳扎稳打的业务基本盘。按照 Wood Mackenzie 的数据,尽管 2023 年特斯拉已经做到了全球储能市场的老大,但是份额也只占了 15% ,上涨空间还很大。
实际上,马斯克能做出这种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储能市场确实还比较蓝海,蛋糕还很大。
拿中国市场来说,按照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的估计,2025 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这都赶上 23 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规模了。
就算放到全世界来看也一直在涨,美国工商业储能市场更是增长超过 7 倍,而2023 年光中国的新增装机量就占全球 46% 。
虽说这也意味着,行业内现在还没到格局已定的淘汰赛阶段,但各家想再多吃点,占更多位置,那还是少不了一番刺刀见红。
2021 年特斯拉的一场财报电话会里,马斯克就说如果产量足够,特斯拉能源业务的营收将会增长 2 到 3 倍。现在来看,这产量的饼要实现也只能靠中国了。
而成本竞争力这个优势,大概率是马斯克选择中国的重要原因。
跟美国和欧洲比起来,中国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产业链配套给力,劳动力成本也控制得住,再加上特斯拉造车的前事之师,所以选这很明显是想复刻当年救活 Model 3 的妙手,让他家储能也来个借势飞天。
实际沪版 Model 3 甚至质量还更胜一筹
界面新闻采访了行业内高级研究员,人家分析指出,这波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后, Megapack 的生产成本预计能下降 20%-30% ,成本直接砍掉两三成,要知道储能系统的成本大头就在电池上,占到 60% 左右。
按照特斯拉官网的价,一套 3.9 兆瓦时的 Megapack 不包安装不含税的售价为 1028580 美元,约合人民币 750.73 万元,约为 1.92 元每瓦时,投产后很可能做到 1.34 元左右。
也有业内人士预计,这么下来 Megapack 的每度电系统成本,可能将逼近 1 元人民币大关,这价格放眼全球市场,都相当有竞争力。
举个例子,同样主打高端市场的施耐德和 ABB 的大型储能系统,报价普遍在 1.5-2 元 /Wh 以上,甚至更高, Fluence 、 Powin 这些新兴储能技术公司价格也在 1.2-1.5 元 /Wh 左右。
特斯拉如果能把自己的价格打下来,对海外的储能巨头来说那肯定不是啥好消息。
相比而言,特斯拉的价格对国内厂商倒是没啥太大波及。
按照彭博社数据,国内储能系统的平均已经比全球平均水平低 20% 以上,比如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主打 “ 性价比 ” 和 “ 本土化服务 ” ,价格普遍在 1-1.2 元 /Wh 左右,还有部分厂商甚至能做到 1 元 /Wh 以下。
反正国产厂商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家懂得都懂,再加上新能源产业链里的规模优势明显, Megapack 就算上海工厂投产降本,在价格上可能也未必会占到多少便宜。
不过在这种行业大变局里,要是只考虑价格倒也不算妥当,你就拿 Model Y 来说,价格比它低、数据比它好的也不是没有,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卖的好……
总的来说,特斯拉 Megapack 上海工厂投产能大幅降低成本的肯定的,但储能市场的竞争,很可能不仅仅是 “ 价格战 ” 那么简单。
至于马斯克能否真正在中国乃至全球储能市场继续 “ 称王称霸 ” ,恐怕还要看看在 “ 价格 ” 之外的其他维度,他能不能做到同样牛逼;而对中国储能企业来说,挑战还是机遇也得看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一句话,特斯拉这条鲶鱼的再次到来,究竟是福是祸,还得看他们后续交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