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机器人要在敏感的水生环境中收集数据,那么它就不应该装备会伤害野生动物或被杂草缠住的呼呼作响的螺旋桨。 一种新型机器人利用受扁形虫启发的游泳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
虽然海洋扁形虫一般都呆在海床上,但它们可以通过起伏自己又薄又扁的身体在开阔的水面上游泳。 一连串的行波从蠕虫身体的前部开始,滚动到后部,推动它前进。
现在,瑞士 EPFL 的科学家们将这一动作复制到了一个微型无绳机器人身上,它可以在水面上向任何方向移动。 这个由电池供电的装置仅重 6 克,长 45 毫米,宽 55 毫米。
它的推进系统包含两片柔软、灵活、6 毫米厚的橡胶膜,作为胸鳍。 每个鳍都与自己的电液致动器相连,致动器产生的波浪穿过薄膜。 机载电子控制系统为每个驱动器提供高达 500 伏的电压,功率仅为 500 毫瓦。
利用这一装置,机器人能够以每秒 12 厘米(4.7 英寸)的速度在表面上滑行。 它实际上改进了扁形虫的机制,因为它的鳍的起伏速度是扁形虫身体的 10 倍。 更重要的是,除了能够向前移动和向两侧转动外,如果再安装两个执行器,机器人还能向两侧或向后移动。 此外,据称它不会产生任何电机噪音。
机器人俯视图,白色背景下看不到透明的鳍膜
目前的原型机配备了光传感器,可以作为基本的眼睛,让它能够自主跟踪移动光源。 它还能推动重量超过自身体重 16 倍的漂浮物。这种机器人的更先进版本可能用于环境监测、污染跟踪以及在水稻田等环境中执行精准农业任务。
EPFL前研究员弗洛里安-哈特曼(Florian Hartmann)说:"我们的目标是延长工作时间并提高自主性。从这个项目中获得的基本见解不仅将推动生物启发机器人科学的发展,还将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用、逼真的机器人系统奠定基础。"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 您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看到机器人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