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叙利亚冲突幸存家庭的研究显示,创伤可能在基因上留下表观遗传标记,并传递给后代。该研究对比了经历过暴力的家庭与未经历战乱的对照组,发现直接遭受暴力的成人和儿童在特定DNA区域存在独特的甲基化标记,甚至在某些家族中延续至第三代。
约旦哈希姆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成果上月发表于同行评议出版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表观遗传标记不改变DNA序列,但能影响基因表达。研究发现,一位1980年代目击暴力事件的女性,其甲基化标记在女儿和孙辈中依然存在,而对照组未发现类似现象。研究共分析了131名参与者的口腔细胞DNA样本,发现两段暴力时期(1980年代和2011年后)的幸存者及其后代在多个DNA区域呈现相似的甲基化模式。
然而,这一结论存在争议。有科学家指出,哺乳动物早期发育会清除绝大多数甲基化标记,因此代际传递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替代解释包括:创伤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间接改变后代的表观遗传;或母系遗传的DNA序列对环境压力产生相似反应。
该研究是少数探索人类多代表观遗传影响的研究之一,科学界普遍认为,尽管初步发现值得关注,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需谨慎解读,并需更大规模的研究确认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