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5:00:03
迪卡侬撕掉“平价”标签后:利润大跌,改革者“背锅下课”?
发布日期:2025-04-03 09:18:04  稿源:新浪科技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迪卡侬,核心舵手却突然离场了。几天前,迪卡侬突然宣布Javier López成为迪卡侬新的全球首席执行官(CEO),此前曾大刀阔斧主导迪卡侬变革的Barbara Martin Coppola(以下简称“Barbara”)黯然离开。


Barbara在任期间,主导了迪卡侬一系列的转型变革。如在2024年3月,迪卡侬宣布品牌焕新,不仅更换了品牌Logo、调整品牌定位,还推出了升级产品组合、提高自有品牌价格线等“新政”。

对于迪卡侬此番更换全球CEO一职的原因,外界普遍猜测与转型效果不佳直接相关。

财务数据佐证了该说法——3月31日,迪卡侬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截至去年12月31日,迪卡侬净销售额同比增长3.8%至162亿欧元;净利润为7.87亿欧元,而2023年净利润为9.31亿欧元,同比下滑了15.47%。

转型未半,突然换帅,这不仅是人事震荡,更折射出这个体育零售巨头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阵痛。

战略变脸,不愿再做“大牌平替”

迪卡侬成立于1976年,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体育用品连锁集团,定位于适用各年龄段、全品类的户外运动品牌,旗下拥有集研发、设计、品牌、生产、物流及销售为一体“体育”全产业链。

自成立以来,迪卡侬就奉行平价原则,是消费者心中极具性价比的“大牌平替”。在业界,迪卡侬也被称为“抠门大师”,其品牌创始人米歇尔·雷勒克曾表示,迪卡侬的英文“Decathlon”,本义是“十项全能”,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多样且平价的体验。

但在去年,迪卡侬突然转向了“高端化”进阶,意图颠覆过去的“成功密码”。

2024年3月,迪卡侬宣布了一个大动作——全球品牌焕新计划。在这一计划之下,迪卡侬不仅更换了品牌Logo、调整品牌定位、升级产品组合、提高自有品牌价格线,还从lululemon挖来了前高管张晓岩,委任为中国区首席市场官,其是参与lululemon在中国市场“从0到1”跨越的关键人物,并成功让众多中国女性心甘情愿地为“瑜伽界爱玛仕”买单。

而张晓岩空降后,迪卡侬迅速上架的一款新品女士鱼骨修身夹克,因款型神似lululemon而受到关注和抢购,还被称为“lulu平替”。然而细看价格标签:单件上衣定价399元,搭配同系列瑜伽裤后全套价格突破了600元,也无法称之为便宜。

同时,在实体零售的层面,迪卡侬还宣布了对全球门店进行了升级,包括调整门店风格、产品陈列、打造数字化体验等,甚至还单独设立了几个高端品牌,像公路自行车用的VAN RYSEL、跑步用的KIPRUN、攀岩用的SIMOND等,其中部分产品定价超过四位数甚至五位数。

随即,社交平台上便出现了不少消费者“抱怨”的声音,还有人直接晒出了价格对比盘点:99.9元的登山裙涨到了129.9元;49.9元的运动鞋垫涨到了59.9元;249元的抓绒外套涨到了499元;14.9元的儿童背包涨到了39.9元;349元的登山鞋涨到了499元……“迪卡侬开始抛弃穷鬼了吗”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位迪卡侬老粉表示,“以前户外运动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就逛迪卡侬,物美价廉,好多套行头都在这里一站搞定,一千多块钱基本拿下,而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涨价,连买件像样的外套都得掂量再三,那种“闭眼入”的踏实感,终究是回不来了。”

迪卡侬是否在悄悄涨价?对此,《BUG》栏目联系到了迪卡侬官方客服,对方表示,“因为活动不同、系列不同导致价格不同。”当被追问是否存在系统性涨价时,该官方客服只表示,“目前暂未接到有涨价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回应刻意规避了“是否已有单品提价”的实质询问。

增长乏力,年净利润下滑超15%

迪卡侬此番破釜沉舟的战略转型,实则是被残酷的市场现实逼至墙角后的绝地反击——昔日的“运动用品超市”王者,实际上正深陷增长失速的泥潭。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当lululemon加速收割中产女性,当昂跑靠千元跑鞋屡创业绩新高,当始祖鸟的吊牌都被炒到了300元,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反观曾以平价、性价比获得一众忠实簇拥的迪卡侬,日子却并不好过。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迪卡侬收入分别为138亿欧元、154亿欧元和156亿欧元,同比涨幅分别为21.3%、11.7%和1.15%;净利润分别为9.13亿欧元、9.23亿欧元和9.31亿欧元。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迪卡侬收入增长断崖式下跌,利润停滞也非常明显。

为了改变现状,2022年3月,迪卡侬找来职业经理人Barbara ,出任迪卡侬全球首席执行官(CEO),不久之后便开启了一系列的转型变革。数据显示,在2022年,迪卡侬电商业务销售额占比17%,而在Barbara离开之际,迪卡侬电商业务占比达到20%。

令人没想到的是,迪卡侬转型的核心舵手却突然离场了。3月28日,迪卡侬宣布Javier López成为新的全球首席执行官,接替曾主导集团变革的Barbara。

业内普遍推测,Barbara的离职与迪卡侬转型成效不佳存在直接关联。3月31日,迪卡侬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截至去年12月31日,迪卡侬净销售额同比增长3.8%至162亿欧元;净利润7.87亿欧元,而2023年净利润为9.31亿欧元,同比下滑了15.47%。


对此,嘉世咨询合伙人李应涛告诉《BUG》栏目,“多数变革都是不顺利的,毕竟是打破原有的运作惯性,会出现不适应性,而且变革很多都是为了长远目标,所以多数企业变革的时候开始1~2年,甚至到3~4年,都会出现业绩下滑,这很正常,所以迪卡侬原CEO的变革并不能简单说是失败了。”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不过,Barbara的离开并不意味着迪卡侬将放弃变革。

在最新的业绩报告中,迪卡侬表示,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全球新开业及完成焕新升级的门店达200家,与此同时,品牌矩阵得到持续优化,为消费者带来更清晰的品牌形象和更优质的服务。到2026年,迪卡侬 90%的产品线将完成结构性升级。

同时,迪卡侬还宣布将进一步持续深化品牌全球化布局:在中国,两年内,计划新开店及焕新升级门店年均数量达20至30家;在印度,计划五年内注资1亿欧元(约合1.11亿美元),增加门店数量和供应能力;在德国,则计划至2027年投入近1亿欧元,开设新店及现代化改造现有门店,增强其拉动全球增长及创新的能力。

在李应涛看来,迪卡侬当前选择通过品牌升级撕掉陈旧标签,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迪卡侬涨价以及品牌形象重塑这些举措都是正确的,(它)过去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存在不足,贴上了‘穷鬼套餐’、‘平价超市’等标签,这对于鞋服品牌很不利,消费者可以接受‘高性价比’,但‘廉价’定位会直接导致大家选择这个品牌的几率越来越小,产品溢价能力持续弱化,长期来看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要扭转品牌形象。”

他解释了迪卡侬不得不转型求变的三个核心原因:

一是,从长远来看,迪卡侬必须扭转消费者对它的品牌认知,不能仅是一个“平价超市”,而是成为一个专业时尚的运动品牌,想要成就这样的定位就需要涨价或推出高价款式等,都是必要的动作;

二是,市场竞争倒逼迪卡侬高端化。例如,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那么多生产白牌产品的工厂,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倒逼迪卡侬去做毛利更高的产品,才能跟这些白牌进行一定的错位竞争;

三是,近年供应链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正成为倒逼迪卡侬提价的关键推手。

至于迪卡侬未来的新增长点在哪里?李应涛直言,“首先,要扭转品牌认知;第二,持续强化供应链,特别是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优势,不然很难在市场中立得住,并通过供应链优势来提升产品的个性化和性价比竞争力;第三,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度,要做一些设计款、形象款等,而不是只做基础款和功能款。”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5:00:03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