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 18A 节点不仅关乎良率和密度(这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还关乎性能。据台湾媒体 3C News 援引 TechInsights 的研究和计算,节点性能的新领导者是英特尔 18A。在 TechInsights 使用的自定义评分标准中,英特尔 18A 的性能得分为 2.53,而台积电 N2 的性能得分为 2.27,三星 SF2 的性能得分为 2.19。
这意味着同为两个纳米级节点中,英特尔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第一个具有背面供电网络 (BSPDN) 的节点,它将在2025 年末出现在 Panther Lake CPU 中进行测试,并在 2026 年初出货。这种新的电源架构将布局效率和组件利用率提高 5-10%,降低互连电阻,并将 ISO 电源性能提高高达 4%,这要归功于与传统前端电源布线相比固有电阻的显着下降。
与其前身英特尔 3 相比,18A 工艺每瓦性能提升了 15%,并在相同面积内封装了 30% 以上的晶体管。该工艺采用 RibbonFET 设计,已进入风险生产阶段。英特尔表示:“这最后阶段是对量产进行压力测试,然后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大批量生产。”
至于SRAM 密度等其他方面,高性能 SRAM 单元从英特尔 3 的 0.03 微米² 缩小到英特尔® 18A 的 0.023 微米²,而高密度单元缩小到 0.021 微米²,分别反映了 0.77 和 0.88 的缩放系数,打破了之前 SRAM 缩放已达到稳定水平的假设。英特尔创新的“环绕阵列”PowerVia 方法通过将电源通孔布线到 I/O、控制和解码器电路来解决电压降和干扰问题,从而将位单元区域从正面电源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了 38.1 Mbit/mm² 的宏位密度,使英特尔能够与台积电的 N2 相媲美。所有这些,加上 BSPDN,英特尔正在构建一个强大的节点。这让外界对未来 18A 工艺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