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将友谊与人类行为联系起来。这很合理,因为我们很少发现动物在血亲之外拥有合作关系。脊椎动物中唯一复杂的“类似朋友”的关系被称为合作繁殖,即两个个体共同抚养幼崽。然而,对于非洲椋鸟来说,它们之间建立的纽带远不止简单的养育责任。
我们知道动物会与直系血亲建立互助关系。然而,非血缘动物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友谊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没有大量数据,证明此类社会行为极其困难。
现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利用了 20 年的实地数据,发现非洲栗头丽椋鸟(Lamprotornis superbus)会形成由 7 到 60 个成员组成的混合亲属群体,其生活方式与我们人类相似。
哥伦比亚大学的达斯汀·鲁宾斯坦教授解释说:“椋鸟社会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它们要复杂得多,由有血缘关系和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生活在一起组成。”
非洲栗头丽椋鸟属于椋鸟科,寿命超过15年,身高可达19厘米。这项研究分析了肯尼亚中部地区每年雨季繁殖两次的椋鸟。经过连续40多个繁殖季的调查,研究人员得以揭示繁殖鸟与助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每对繁殖期的椋鸟都会得到多达16只非繁殖期椋鸟(即帮手)的帮助。这些帮助甚至包括为幼鸟觅食以及保护巢穴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反过来,这有助于扩大群体规模,增加群体规模。大型椋鸟群体的成年存活率高于小型椋鸟群体。
除了群体扩大的好处之外,该研究还表明,群体内部的互惠可能会促进复杂的合作社会的繁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帮助者对血亲和非血亲一视同仁。椋鸟的帮助者仍然偏爱亲属,但也会积极且持续地帮助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研究人员推测,亲属歧视可能是椋鸟过去优先照顾近亲的结果。
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于1971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动物界互惠利他行为的开创性论文——该理论在进化生物学中被广泛研究——指出,动物之间的此类合作行为可能普遍存在,因为个体会将短期能量投入到其他个体身上,相信未来会带来一些益处。从那时起,科学家们一直渴望证明这一点,而不仅仅是假设。但我们仍然不太了解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只知道许多动物的社会结构比早期研究表明的更为复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鸟类实际上建立了友谊,”鲁宾斯坦说。“我认为这种互助行为可能在很多动物社会中都存在,只是人们研究的时间还不够长,无法察觉到。”
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