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54:22
娃哈哈代工背后,宗馥莉的品牌与控制权博弈战
发布日期:2025-05-20 21:39:13  稿源:首席商业评论

最近,关于娃哈哈饮用水代工的新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几次冲上热搜。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发现,自己买到的娃哈哈饮用水其实是由今麦郎等多家企业代工生产的。有人算了一笔账,在某网购平台上,娃哈哈纯净水每瓶596毫升,一箱24瓶的价格为38.9元,统一麦郎纯净水每瓶550毫升,一箱24瓶的价格是27.9元。

对此,不少人质疑,娃哈哈的品牌溢价是不是太高了?还有网友说,都是同一个厂出来的,干嘛不直接买今麦郎?

面对质疑,娃哈哈官方回应因2024年瓶装水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产能紧张,委托今麦郎代工生产纯净水,合作周期内今麦郎共完成12亿瓶产品交付,但因为质量问题,双方合作于2025年4月终止了。而在5月16日,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今麦郎在与娃哈哈合作代工业务中,始终坚守品质底线,每瓶蓝标水净利润仅为2分钱。

2024年2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女儿宗馥莉接班后,娃哈哈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媒体曝出近半年,娃哈哈一边处于产能不足状态,另一边却在调整各地的工厂。

娃哈哈的代工风波背后,到底还有哪些隐情?代工事件又折射了快消品行业普遍面临的产能调配问题呢?

宗馥莉掌权下的娃哈哈:

停产、代工与股权迷局何解?

娃哈哈的声明中表示,未来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众所周知,娃哈哈的爆火源于去年3月,有业内人士指出,当时娃哈哈的产能已经不能匹配整个发展。整体去看,从轻资产的角度去做代加工,符合了饮料行业未来轻资产的发展趋势。然而,持续的代工也需要一个稳定的代工体系和合作伙伴,目前看起来也不像。

在出现今麦郎代工风波之前,据《华商报》报道,娃哈哈的陕西公司的乳品车间从2025年2月16日停产。还有报道显示5月,娃哈哈关闭了十余家分厂的生产线,停产的名单中有天津武清工厂、河北高碑店工厂。

一边在委托代工,一边又在调整生产线,娃哈哈的各种操作又让人遐想连篇。

有部分自媒体报道最近连续关闭工厂的陕西娃哈哈,其第一股东并非宗馥莉,宗馥莉全资持股的浙江启力投资有限公司仅持股40%。

宗馥莉

结合这次的代工风波和去年宗馥莉的“主动辞职”,不少媒体猜测,现在的娃哈哈还处于母公司股权纠纷的阵痛期,企业还处于宗庆后家族式班底和传统股权模式向传统企业发展的过渡期。无论是关闭工厂还是找代工,或许都是新掌门宗馥莉和股东们相互博弈的一部分。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代工风波只是宗馥莉改革风暴的冰山一角。自去年7月正式掌权以来,宗馥莉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将人力、财务、供应、运输等13个部门的核心成员调整。接着,向大锅饭文化开刀,废除宗庆后不开除45岁以上员工的传统,将薪酬体系改为绩效四档制。把一部分经销商的签约主体,换到了宏胜系旗下。这位小宗总正在逐步用自己的节奏打造一个新的娃哈哈。

今年2月,387件娃哈哈商标也从集团转到了宗馥莉的控股公司。紧接着,宗馥莉又在5月悄悄注册了娃小宗商标,产品线不仅涵盖饮料,连啤酒和保健品都准备好了。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娃哈哈集团的营业收入约为700亿元。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娃哈哈再次攀上了700亿元的高峰,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回升。受益于各种因素,娃哈哈的销量仍保持了一个不错的数字,然而,作为新掌门的宗馥莉,如何继续控制这家头部饮料的主动权,让品牌继续发展则是一个需要继续考虑的议题了。

饮料行业代工背后的商业秘密

无论娃哈哈的发展如何,代工却是一个在当下的饮料行业广泛存在的模式。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将其约15%的纯净水产能外包给了今麦郎‌,其实很多知名品牌都采用过自主生产加代工混合模式。

娃哈哈饮料生产车间

数据显示,中国饮料行业代工比例已从2015年的8%激增至2024年的27%。2023年中国瓶装水整体代工比例则高达63.7%。

代工总是给人贴牌、质量差等刻板印象,其实仅对饮料行业而言,代工模式在商业上是有很多红利的。

首先是成本优势,依托代工模式可降低企业的投入,毕竟自己不用直接控制工厂和工人,大大节约了固定资产的支出,非常适合资金密集型企业。

其次就是效率问题,对很多行业来说,专业的代工厂分工更细致,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最后就是规模红利,一些大的头部代工企业,如奥瑞金、中粮包装等,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流程,能将单位成本压低15%到20%。今麦郎本身也是一家大型的代工企业,在为娃哈哈代工纯净水的同时,还为三得利乌龙茶、蜜雪冰城“雪王爱喝水”等品牌生产饮品,代工业务涵盖饮用水、茶饮料、功能饮料等全品类。

在国内饮料行业内,最成功的品牌代工案例,当属元气森林。根据《华夏时报》报道,元气森林代工比例高达80%以上,凭借代工模式和品牌营销,只用了三年估值就突破了百亿。

当然,代工也存在不少隐患。最主要的就是质量和配方舆情风险。

代工厂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采用最低价中标策略,导致质量管控可能存在风险。

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代工模式也会使他们陷入研发代工质效的不良循环。2020年元气森林的代工厂“0糖0卡”配方泄露,一度还引发品牌信任危机,就凸显了代工模式的弊端。

除了容易造成品控危机之外,代工也会导致创新乏力,长期的代工模式会导致品牌与生产端脱节。

消费端的各种反馈很难直接作用于生产。从研发端来说,代工厂不愿投入柔性生产线,导致新品测试成本高;在生产端,代工厂为确保订单量,更倾向于推荐成熟配方而非创新配方。这些都会导致产品创新乏力,在饮料行业产品严重同质化,价格战导致利润持续下滑的困局的背后都有代工模式的影响。

情怀溢价疑云:品牌代工后的抉择

这次的舆论的焦点集中在了娃哈哈的情怀溢价是否真实上,实际上,娃哈哈的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起品牌代工和消费者的价值共生体。毕竟在消费的感情层面,选择一家企业的产品,往往会带着某种感情倾向,甚至是有立场的。

同时这次的代工风波,本质上是因为产品代工超出了消费者的认知,娃哈哈找行业内的知名品牌或竞品代工确实容易让人很尴尬的感觉。

在一个更宏观的行业层面,代工模式也会继续存在,快消品企业始终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把控、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艺术,将深刻影响中国饮料行业的未来竞争格局。

对于娃哈哈和宗馥莉而言,除了厘清股权纠葛和企业经营理念之外,既然未来还是要坚持自有生产模式,那就扎扎实实地建好自有供应链,并将自有工厂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为用户创造更多健康、受欢迎的饮品,这才是品牌成功的关键。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在消费理性化、产品日趋内卷的今天,一个品牌不仅仅是符号和标签,有时候还要承担更多的情绪价值和产品信任感。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1:54:22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