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4:50:01
一场比赛催生5000万订单:机器人产业进入“赛事经济”时代
发布日期:2025-05-27 14:32:27  稿源:凤凰网科技

今年,机器人的表现着实吸引了无数目光。4月,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台人形机器人开启了人类马拉松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场起跑。尽管这些机器人步伐踉跄、行动不稳、状况百出——但这些插曲并未削弱比赛带来的震撼——人们第一次亲眼目睹,机器人正以如此生动的姿态闯入人类的竞技领域。


5月,一场同具震撼力的机器人赛事——《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开赛。该赛事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


此次比赛分为表演赛与竞技赛两部分。参赛队伍仅有四组,比赛所使用的机器人本体均出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

不少网友在观看完比赛后表示,整个比赛表现远超预期,甚至有人惊叹道:“全世界仿佛都沉浸在电影情节里,而我们这场比赛竟是真实的机器人对打!”还有人感慨:“2025年的科技水平已如此惊人,虽说比赛中的机器人仍需人遥控操作,但真不敢想象到2035年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大约在7年前,各大视频平台都推出过机器人格斗赛的综艺项目,最终爆冷终结。而今天,形势已完全逆转,这背后是技术与生态的共同跃迁。

格斗赛,比马拉松还难

本次比赛是由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非专业选手,操控四台宇树G1机器人登上擂台,展开了三轮共计十二回合的“激烈”格斗对抗。经过多轮角逐,由一位人工智能博主操控的“AI策算师”机器人脱颖而出,成功击败所有对手,摘得本次比赛桂冠。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宇树G1机器人身高约130厘米,体重达35千克,电池续航能力约为2小时。该机器人配备29个自由度,膝关节最大扭矩为120N.m。


此外,宇树G1机器人具备卓越的运动性能,能够完成左右勾拳、上勾拳、组合拳等复杂攻击动作,还可实现闪避、跌倒后起身等高难度动作。

这一次比赛的意义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形机器人都是所向披靡的。也有很多较为滑稽的表现。即使有人为操控,仍有部分机器人失去稳定摔倒、被对手打败;也有一些机器人颇具策略意识,能够根据赛场形势见机行事。更有甚者,在战胜对手后,还会转身做出类似拍屁股的挑衅动作。


机器人格斗看似简单,实则面临诸多技术难题。

据央广网报道,处于格斗模式的人形机器人存在三大训练方面的棘手难题。

其一,格斗模式对瞬间爆发力要求极高。这就要求机器人必须配备强大的动力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扭矩,让机器人可以快速做出动作响应。


其二,控制算法的精准度与稳定性至关重要。控制算法需要实时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精准计算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以及发力时机,从而对机器人的多关节、重心和姿态进行毫秒级的精确控制,确保动作既充满力量又协调有序。


其三,机械结构的强度要求不能低。当机器人进行格斗动作时,它的机械结构会承受较大的冲击力,这就对关节、骨骼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另有行业投资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机器人互动本身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机器人跑的是马拉松,而不是接力赛,这次好在机器人格斗大赛用的都是宇树的机器人,也让互动这件事更有可能实现”。


这么多技术难题,需要一一克服,那为什么非要办一个这样的比赛?

宇树科技在赛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格斗比赛,可以验证机器人结构的极限,从而不断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机器人结构稳定性。”

其实,这场机器人格斗大赛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充满科技感的表演。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形机器人技术当前的极限与潜力——既有令人惊叹的灵活性与策略性,也暴露出动力、算法、结构等方面的挑战。

格斗正是检验机器人极限的“试金石”,每一次出拳、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都在推动技术的边界向前延伸。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在擂台上锤炼出的技术,将融入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而今天这场“又萌又凶”的格斗赛,正是迈向那个未来的一小步,却也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大步。

比赛后,暴涨的订单

各项赛事不仅充分展现了各大机器人的实力,也为其各自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

在今年四月的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中,松延动力堪称最大黑马。其提供的参赛机器人不仅顺利完成全程比赛,更以稳定的表现斩获亚军殊荣。这场赛事让松延动力在业内声名鹊起,不少投资人都“纷至沓来”。


松延动力董事长此前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透露,因为一场比赛,公司估值也从赛前的5亿元涨到了20亿元左右。

自参赛结束后,时间来到五月份,松延动力召开了一场生态战略会议。据相关报道披露,在会议现场,该公司成功签约总金额达 5000 多万元的订单,同时还售出 1000 余台人形机器人以及 20 多台仿生机器人。


这样的“赛事效应”或许正在让机器人行业形成良性循环。预计后续会有更多的机器人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些赛事带来的商业价值正呈现几何级增长。

赛事成为技术验证的最佳舞台。格斗赛检验抗冲击能力,马拉松考验续航性能,这些实战数据比实验室测试更具说服力。

赛事同样是绝佳的品牌曝光机会。CMG格斗大赛现场观众超5万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亿次,这种量级的曝光让参赛企业更是直接省去了巨额广告费。

2017年时,优酷曾经打造过一款S+级别的超级网综节目《这就是铁甲》,粉丝们曾戏称其为“机器人格斗竞技世界杯”,最终该节目以总播放量超17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超20亿收官。彼时,节目的主办方一直抱着忐忑的心情,他们说“这个内容太新了,我们内心也有犹豫和不自信的地方。”


七年过去,机器人的进步已超想象。从马拉松到拳击赛,越来越多机器人史上的第一次正在发生。

当我们在赛场见证机器人跌倒后自主起身的瞬间,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跃迁。从北京亦庄到深圳湾,从央视直播到创投圈热议,机器人大赛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向上,向前发展。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4:50:01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