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刻也来不及为罗马仕的塌房哀悼,因为马上要被严打严查的,就是你手头上各类“不合规”充电宝。自从上个月因为频频自爆自燃成为热搜常客后,罗马仕在网上被讨伐的声音就没停下过,可围观群众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看似离谱的充电宝安全大瓜,吃着吃着就吃到自己头上。
6月26日,民航局一纸“3C标识限制令”,要求自6月28日起,旅客不能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全国上下大大小小200多个民航机场开始了一轮风风火火的充电宝安全大排查。
不少事前不知情的旅客到了机场赶着安检登机才发现,前一秒还是续航搭子的充电宝,转眼就要接受被“自愿遗弃”的命运。
新规之下,不少人看着自己手头上的充电宝陷入沉思,开始在网上发帖求助,晒照询问自己的充电宝到底能不能登机,也有不少人开始自学识别生产批次、产品型号、安全认证种类等科普知识以防万一。
与此同时,有关问题充电宝品牌讨伐、产品召回措施、杂牌3C充电宝鱼目混珠等状况百出,也让整个事件添加了多几分魔幻色彩。
从一开始的单一品牌塌房到后来的行业集体暴雷,再到如今消费者集体蒙圈,一个已经渗透市场十多年、规模高达数百亿的充电宝市场,正陷入空前混乱无序状态。
01 状况百出
随着民航局有关充电宝限飞新要求出台,越来越多热心网友开始在网上自发当起新型“鉴宝师”。
在不少跟充电宝安检相关的话题底下,很多不知情或者不懂鉴别3C认证、召回批次的网友,纷纷在评论区中发出家中充电宝的产品特写,希望能够能得到安心解答。
按照民航局的要求,目前判断手头上充电宝能不能登机,主要有两大依据,其一是根据机身上的3C标识,其二则是自查充电宝是否属于召回的型号或批次。
然而到了实际执行层面,网友们在网上一对账又发现,全国各地多个机场的执行标准、判断依据,好像也有自己一套想法,按照哪年标准认证的3C、在召回型号但非召回批次是否允许登机、被撤回3C认证的型号是否还会更新等,都成为了执行层面上困扰大家判断的因素。
这就好比薛定谔的充电宝一样,只有当你被安检拦下来的那一刻,才会真正知道手头上的充电宝是否合规。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出行变化,有人选择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博大伙一笑。
也有人试图打着新规擦边球,想趁热卖点3C贴纸赚点快钱。
与此同时,有媒体调查发现线下商城依然有不少无3C标识的产品在流通售卖,新的整治方案也在一天一个版本地更新。
按照市监局规定,我国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是从2023年8月1日开始,算上中间一年的行业过渡期,从去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充电宝,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换句话说,2023年之前市面上大部分充电宝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3C认证,只需要按照已有的安全生产、销售要求管理即可,3C认证的强制是行业发展、完善的体现,然而目前却很难直接跟安全性挂钩,毕竟这次首批暴雷的产品中,不乏3C认证产品,如今大量召回的型号批次中,也有不少是曾经获得过3C认证的。
此外,这项3C强制认证政策针对的是企业经营活动,而消费者此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产品,按理来说并不影响影响日常正常使用,再加上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充电宝早就成为旅游出行的必备单品。
正因如此,在民航局3C禁令正式出来之前,似乎没有人会想到严查充电宝的一天真的来临,并且来得如此地疾速迅猛,可从目前机场大量“自愿遗弃”的充电宝看来,当下3C标识已经成为判断充电宝能否登机安全的唯一依据,过去多年积累下来拥有庞大保有量的充电宝,转眼间化作电子垃圾。
困惑之下,这几天网上舆论开始发酵并逐渐进化出两大对立派别,有人认为过于3C禁令执行过于一刀切,也有人坚持航空安全大于一切,早该整治那些事故频发的违规充电宝,况且现在只是不让上飞机,平时在家里用着不也挺好。
这头网民键盘敲得飞起,那头官媒开始下场点评平息众怒,民航局当局也现身说法对目前外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正式回应。
例如被问及为什么没有设置足够的管控缓冲期,民航局方面表示充电宝召回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过程,在此期间,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旦进入航空运输环节,将对航空器、旅客及客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统一管控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
再比如这段时间人们猜疑大批被拦下的充电宝最终到底去哪了,民航局则表示机场会对旅客自弃和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作统一销毁或回收处理,在暂存、转移、回收等环节,将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其流向可追溯,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
然而以上这些还并不是这次充电宝安全危机的全部乱象,除了无辜被牵连的大量旅客外,真正的受害者还深陷维权长路之中。
从上个月中开始,首先安全暴雷的罗马仕就开始了召回工作,然而随着3C认证管制推进,多地快递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对邮寄充电宝的限制,企业召回进展大受影响。
情急之下,作为这次事件主角的罗马仕眼看无力回天,似乎已有摆烂的迹象。
另一家召回大户安克也只能想尽一切法子把问题充电宝收回来,或者毁掉。按照安克提供的官方措施,受影响需要召回的用户,只能等待官方防爆袋送到再寄回去,或者按照官方指定的方式自行销毁问题充电宝,于是这几天网上又开始了一轮大型充电宝“水葬仪式”。
魔幻现实,就在当下。
02 元凶是谁
综合国家质量认证中心、市监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的多重公开信息来看,目前除了已经公开宣布召回问题充电宝的罗马仕、安克、倍思外,还有诸如小米、绿联、品胜等品牌旗下的部分产品也遭遇了3C认证撤停的情况。
随着外界进一步挖掘,这些问题产品的元凶几乎都指向了一家名叫“安普瑞斯”的电芯供应商。
罗马仕在召回公告中表示,“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源原因,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
安克创新则解释称: “在最近的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有市场消息称,正是由于安普瑞斯为了节省成本,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
在这次丑闻曝光之前,安普瑞斯是锂电池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先品牌,也是国内充电宝领域软包电池第一大供应商。
公开资料显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美国 Amprius 全资子公司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坐落于江苏无锡,截至2023年,其在国内的累计生产锂电池数量就突破1亿只,其合作客户涵盖罗马仕、安克、小米、绿联、倍思、麦多多、傲基、电友等多个国内充电宝品牌。
就在去年8月,安普瑞斯还获得了新一轮增产项目批复,新项目建成后有望新增年产6000万只高能量锂离子、钠离子电池。
安普瑞斯能够获得一众大小充电宝品牌的青睐,核心的能力主要有两点,高能量密度和轻薄化设计,也就是容量大、尺寸小,充分满足市场对于充电宝便携续航的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安普瑞斯主要靠的是其核心的“硅纳米线负极”技术,即用硅纳米线替代传统的石墨作为电芯负极,这项技术精妙的地方在于,由于硅纳米材料的比容量要比石墨高出10倍,因此在相同尺寸下能够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快速充放电。
应用到充电宝产品上,则是在不影响续航的情况下,将产品做到市面极致的轻薄好用。
这项技术让安普瑞斯成为此前充电宝行业最热门的上游供应商,为了承接溢出的产能,安普瑞斯开始寻求代工厂作业,最终在成本压缩、产能要求的多重压力之下,出现了“违规偷工减料”的现象,甚至为了掩人耳目,有消息称代工厂采取了正次品混用的做法,最大限度混淆外界的检查视线,最终引发这次空前的行业震荡。
曝光之后,安普瑞斯的产品和认证几乎迎来了全军覆灭。
安普瑞斯70余项相关认证被标识为“暂停”“撤销”,其中绝大多数的产品名称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此外在国家质量认证中心官网上,制造商为“安普瑞斯”的11项3C证书现状态为“暂停”,而证书状态的修改时间均为2025年6月10日,涉及的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二次锂离子电池、可充电锂离子电芯、可充电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
目前,关于安普瑞斯的调查仍在继续,然而大量有问题的产品,早已绕过采购、产线、质检、品牌方管控、市场认证等所有环节,大量流通到市面。
事后看来,这里头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操作,然而事实就是,在当下安全隐患和安全管控的双重压力下,最终还是消费者承受了一切。
03 闹剧之后
关于充电宝安全讨论并非新事,全球多国航空业对于充电宝的管制也不尽相同。
在这次3C认证禁令之前,我国民航业主要按照充电宝额定能量来判断能否登机,也就是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以常见的充电宝3.7V电压为例,100Wh相当于大约27027mAh的容量。
而在国外,随着近年来充电宝产品普及、意外事件频发,各国也开始了不同程度对充电宝登机的管制。
例如日本计划从7月8日起进一步规范、细化充电宝在飞机上的管理事项,除了不能托运、分开存放外,还要求用胶带贴住充电口、将充电宝摆放在能随时看到的位置。
而像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相关航司亦已明令禁止乘客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源充电。
可以看到尽管严格程度不及国内新出台的3C认证限制,但对于充电宝使用安全隐患的担忧已经成为全球航空业共识。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全球民航发生已经多起由旅客携带充电宝引发的意外事件。
例如1月28日,一架釜山航空的飞机由于旅客行李中的充电宝引发火灾事故,致使飞机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3月20日,香港航空一架杭州飞往香港的飞机,行李架中的充电宝燃烧导致行李架起火,后航班备降至福州长乐机场。
而光是今年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直接促成这次3C认证限制令的出台。
因此,尽管当下新政策争议不少,但从当前执行力度和长期发展影响来看,一轮充电宝行业大洗牌在所难免。
一块小小充电宝背后是一个规模高达数百亿的庞大市场,有研报数据显示,我国充电宝规模从2015年的约1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30%,预计年内突破500亿元,并继续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5%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如此庞大可观的市场增长面前,近年来行业竞争也开始日渐激烈、分化,大厂卷容量、卷尺寸,细分市场卷造型、卷设计,助力充电宝从续航搭子变身潮流单品。
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充电宝跟“野蛮生长”这个词依然高度绑定在一起。
根据国家市监局数据,在近期抽查的149批次充电宝中居然有6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43.6%,当中既有劣质充电宝电解液质量差、隔膜性能不佳,容易出现漏液、短路等问题,也存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硬伤,未充分考虑安全保护措施,缺乏有效的过充、过放、短路保护功能等。
这种乱象背后既有小作坊和白牌厂商利用市场灰色地带,生产大量无认证、伪造标识产品,利用低价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的原因,也因为此前充电宝产品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大牌厂商需要同时满足多项认证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向上压榨供应链,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增长和发展,充电宝行业内部早已到了一个效率、成本、价格、安全失衡的临界点。
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民航充电宝15连炸或许是偶然,但是充电宝安全严管严查定成必然,民航局强制3C认证限制让这一天更早到来。
遗憾的是,大批赶上政策调整期的出行旅客,不幸成为了“安全第一”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