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南昌一网友称,自己乘坐网约车时被司机加收3元空调费,并称之为自愿消费。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网友吐槽遇到网约车加收空调费
司机:平台降低费用但没减少抽成
为何网约车司机对“开空调”表现如此别扭?网约车收“空调费”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记者就此事在南昌市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加收“空调费”并非普遍现象,但很多网约车司机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南昌市八一馆附近,网约车司机熊师傅告诉记者,因各个网约车平台竞争激烈,平台在推出“优惠券”、降低乘客乘车费用的同时,并未减少对司机的平台抽成。可能会导致有的网约车司机为多赚钱,向乘客索取“空调费”。
“以普通新能源车为例,充满电的状态下,全天可以跑500公里,开空调的话可能只能跑400公里。”熊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后表示,不排除有的网约车司机出于电量考虑关闭空调,以此保障跑单量。
“平台的高温补贴只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之间,而且每单补助还不到1块钱。”某平台司机高师傅反映,因为这个时间段出行乘客较少,司机每月实际到手的高温补贴不足300元,难以填补开空调带来的跑单损失量。
平台:乘客不需要支付“空调费”
记者发现,一些网约车平台把“车内温度、配合开空调”列入到乘客对司机的评价选项中。
记者联系4家不同网约车平台,客服人员均表示:乘客在乘坐网约车时,不需要支付“空调费”。“如果收到乘客被收取‘空调费’的投诉,严重情况下,我们会对收取‘空调费’的司机作出停运3天的处罚。”一名网约车平台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
“一旦被乘客投诉,平台处罚很重,这么干(加收‘空调费’)的人很少。”网约车司机高师傅告诉记者,网约车平台在收到乘客的差评或投诉后,会对司机作出处罚,轻则扣分,减少派单量,重则停运。平台司机加收“空调费”得不偿失。
乘客质疑加收 “空调费” 属于强制消费和二次收费,毕竟通常乘车费用涵盖基本服务,其中就包括使用车内空调。而司机也有苦衷,面对平台抽成高、低价订单多,运营成本压力下,炎热天气下空调电耗成本让他们难以承担。当双方各有苦衷难以平衡,就埋下消费纠纷的隐患。如何才能寻求利益保障最大公约数?
专家:不能停留在司机和乘客的口舌之争上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解决类似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司机找借口、乘客倒苦水”的口舌之争上,而应多方参与、共同发力。
他认为,平台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导致司机收入减少、压力增大。此外,平台抽成过高、补贴有限,也是司机们为节省成本而拒绝开空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网约车如何运价,该谁来监管?记者联系到南昌市交通管理局,该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约车平台的定价和收费由市场决定,交通管理局并无指导权。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胡青春律师表示,网约车司机向乘客加收空调费是否违法,取决于双方的约定。而网约车平台在解决 “空调费” 争议中承担着多方面法律责任和义务。平台有责任确保司机提供符合国家有关运营服务标准的服务,其中包括按照乘客意愿提供空调服务。
要杜绝网约车“违规创收”现象,困局的破解是关键。需兼顾平台、乘客、司机三方合理诉求,优化制度设计: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将高温津贴等保障纳入司机权益考核体系,明确成本分摊规则,杜绝 “以罚代管”;另一方面,平台需调整利益分配逻辑,通过优化高温补贴规则,按单实时结算等精细化措施,保障网约车司机基本利益。平台的长远发展植根于两端的良性互动,应兼顾平台、司机、乘客的多方合法权益,形成良性循环。
网友评论:
“平台要扛起责任”
有网友表示,“不开空调接受不了”“会有司机提前打电话协商”。
也有网友表示,“不好解决”“感觉是平台抽成太高了”。
还有网友提供了自己的想法。
唯有将三方诉求都纳入制度设计的考量,才能让 “空调费” 这类争议转化为行业规范化的契机,实现司机体面劳动、乘客安心消费、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