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与该国乌得勒支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北大西洋中漂浮着约2700万吨粒径小于1微米的纳米塑料,远超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中较大微塑料和宏观塑料的总和。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首次对海洋纳米塑料污染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团队在北大西洋12个地点采集水样,通过对大于1微米的颗粒进行过滤、干燥和质谱分析,检测出多种塑料的特征分子。基于数据推演,估算该区域纳米塑料总量高达2700万吨。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了长期存在的“消失的塑料”之谜——大量塑料可能以难以追踪的纳米颗粒形态存在于海洋中。
纳米塑料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大块塑料经紫外线分解后的产物、河流输送,以及大气迁移(通过降雨或干沉降)。这些颗粒不仅遍布海洋,还可能渗透整个生态系统,从微生物到人类均无法幸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塑料能侵入脑组织等人体深层部位,但其对生态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常见塑料尚未在纳米级颗粒中被检出,可能是受检测方法限制。团队计划扩大研究范围,验证其他海域是否存在同等污染。
研究人员强调,现存纳米塑料无法被清理,当务之急是遏制塑料污染的进一步加剧。这项研究为全球塑料治理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