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0:35:46
科学家开发出从人体干扰Wi-Fi的特征识别身份的方法
发布日期:2025-07-24 07:34:15  稿源:cnBeta.COM

罗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据称可以仅根据人体干扰Wi-Fi信号的方式重新识别个人身份——这一突破可能会重新引发有关隐私和监控的争论。与依赖面部、指纹或移动设备的生物识别系统相比,该技术功能更强大,侵入性更低;而且与固定位置的摄像头或扫描仪不同,它可以在Wi-Fi网络覆盖的任何空间内追踪个人。

这项研究的作者、计算机科学家达尼洛·阿沃拉 (Danilo Avola)、丹尼尔·潘诺内 (Daniele Pannone)、达里奥·蒙塔尼尼 (Dario Montagnini) 和埃马德·埃玛姆 (Emad Emam) 将 WhoFi 描述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不依赖于视觉效果、可穿戴设备或行为线索,而是从 Wi-Fi 信道状态信息的变化中获取个人独特的“签名”,这些信息可以捕捉电磁波与物理障碍物相互作用时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变化。

“核心见解是,当Wi-Fi信号在环境中传播时,其波形会因沿途物体和人的存在及其物理特征而改变,”作者写道。“这些改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特征信息。”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研究人员训练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使其能够识别个体独有的信号变化。该系统通过分析每个人对Wi-Fi信号的修改方式(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识别不同的人。在NTU-Fi数据集(一个广泛使用的基于Wi-Fi的人体感知基准)上进行测试时,WhoFi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高达95.5%的重识别准确率。

这种利用 Wi-Fi 进行人体感知的技术并不新鲜。过去十年,研究人员探索了从跌倒检测到穿墙感知和手势识别等各种应用。2020 年提出的类似方法 EyeFi 报告称,其人员重识别准确率约为 75%。WhoFi 的作者认为,他们的方法精度更高,并且能够在不同位置可靠地工作。

    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前景光明,但基于Wi-Fi的重新识别技术却引发了严重的伦理担忧。与可见且可识别的摄像头或RFID标签不同,Wi-Fi信号无处不在,通常难以察觉,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传输数据而非追踪。《注册簿》指出,这一新兴领域的支持者认为,Wi-Fi传感技术是一种比视觉监控更注重隐私的替代方案,因为它不捕捉图像。然而,批评人士认为,持续追踪——尤其是在未经被监控者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可能会为新的秘密监控形式打开大门。

    该团队承认创新与隐私之间存在矛盾。虽然他们坚称 WhoFi 不会直接获取个人身份或个人数据,但他们也意识到,如果部署时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可能会被滥用。

    目前,这项研究仍处于学术阶段,尚无商业或政府应用计划。然而,随着配备Wi-Fi的环境日益普及,我们身体无需任何设备就能悄无声息地传递身份信息的可能性,或许很快就会从实验变成现实。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0:35:46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