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立秋节气,“外卖大战”又来了。多家外卖平台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秋天的第一口炸鸡”等为噱头,向消费者发放大额优惠券,“外卖大战”正式进入“秋季模式”。然而,经过“立秋大战”后,外卖平台内卷“受害者”出现了。8日,有网友爆料称,其订购外卖时使用美团膨胀神券,结果商家拒绝接单,理由是不够成本。
8月7日,江苏常州,外卖骑手在茶饮门店取奶茶。视觉中国
上游记者(报料邮箱:[email protected])调查发现,平台“激战”商家受伤,并非孤例。早在外卖平台“暑期大战”阶段,就有很多餐饮商家反映,平台间的补贴大战进一步削薄了门店利润,订单量激增更带来人员与备货的运营压力。彼时,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多个协会纷纷发声,呼吁平台规范低价补贴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商家合理的利润空间。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要求外卖平台企业理性竞争。在此次“立秋大战”之前,8月1日,美团、京东、饿了么纷纷对外发声,承诺将规范促销,限制补贴行为。
“立秋大战”后,外卖平台内卷“受害者”出现了
8日,一网友发帖称,凌晨时分想吃小馒头,于是通过美团外卖平台下单,并使用了“美团膨胀神券”,但商家拒绝接单。
网友发帖称使用“神券”商家拒绝接单。网页截图
“商家一开始拒绝接单一次,理由为无骑手接单。我又下单一遍,然后商家来电,表明成本不够不接单。”该网友称,就因为用了平台提供的“膨胀神券”13元(膨胀了8元,高于普通5元券),商家方面两个人轮番上场表明不愿意接单,最后自己甚至提出,“实在不行我补你一块多差价(与他口中成本价)”,在已有骑手接单的情况下,最后商家提出给好评的要求后才接下这一单生意。
对此,该网友表示不理解,自己合情合理下单的外卖,商家为什么不接受?“想问下这种美团膨胀神券活动还能否参与?商家不愿意做却还参与此活动来以此吸引客流是否可取?顾客是否还能安心就餐?最后想问:是平台、商家、消费者谁的问题?”
8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发帖网友,她称帖子所反映的情况属实。她向记者介绍,之前在美团平台购买了“膨胀神券”,在此次订购外卖过程中,发现该商家可以使用此券,这样让原本5元的优惠券就变成了13元。然而在下单后,商家以“不够成本”拒绝接单,后来经过沟通,她答应给好评,商家才接了单。
网友晒出商家发给她的订单。网络截图
该网友还晒出了商家发给她的订单。订单显示,商家对顾客的活动补贴为16.49元,商品优惠后顾客实付金额为9.26元,商家最终预计收入仅为3.56元,还不及配送服务费4.5元。该网友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此订单的实际价格为25元左右。
此帖引发了网友热议。对此,有网友指责外卖平台,认为各大平台相互竞争,最终让商家买单。也有网友质疑商家,“商家想靠外卖引流,顾客真点了又卖惨,那就只做线下啊……不想着解决办法,一个劲卖惨给谁看?”还有网友称,“平台的膨胀红包需要商家补贴,但是商家可以拒绝参加!”
对于发帖网友提出的问题,上游新闻记者致电美团外卖官方客服。客服称,只要顾客能在某商家使用“神券”,默认是可以出餐的。如果商家不出餐,那就是商家的问题,可以向平台投诉。至于消费者使用所谓“神券”下单,相关优惠金额究竟由谁承担的问题,该客服表示,平台和商家都会按一定的比例承担,至于各自承担比例是多少,是内部信息,没办法告知消费者。但她强调,平台做活动,和商家是相互帮助,互相有利。“咱们内部也是有规定的,不会非常那个什么的(压榨商家)。”该客服还提醒,如果商家不想参加相关活动,可以在平台上关闭相关功能。
“外卖大战”越激烈,中小商家可能越受伤
在“外卖大战”中,消费者这头,薅羊毛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在商家侧,“外卖大战”带来的单量疯长,可能并不能让参与其中的商家满意。头部餐饮抱怨订单量增长之后给供应链、用工等带来压力,且叠加补贴费用、配送费,利润被大幅压缩。头部餐饮品牌尚感压力巨大,中小商家面临的形势就更严峻了。中小商家不仅吃不到单量疯长的红利,可能还不得不压缩微薄利润甚至自掏腰包进行补贴,以换取平台流量支持。
“外卖大战”开打以来,就有不少商家抱怨受伤。据财联社此前报道,江苏一美食街的小餐饮店主阿文对记者表示,“平台在大战时候发放的满减红包,商家要承担8元,甚至高达12元,这还不包括另外支付给平台的配送费、平台佣金等。”而他的店铺主营各类炸串小吃,人均消费约25元。正常情况下,一单25元的外卖单,扣除顾客配送费减免、骑手配送费、平台佣金和常规红包减免后,实际到手约8元。在平台补贴大战期间,商家还需额外承担部分红包补贴,实际收入进一步缩水至6元左右。以一笔35.88元的外卖订单为例,扣除18元的商家补贴,0.96元的平台佣金,以及3.45元的配送服务费后,阿文实际收入仅14.47元,实收率40%。
既然如此,为何商家还愿意参与到各外卖平台的活动中来呢?“大多数中小商家都是被裹挟的!”重庆一家老字号餐饮品牌老板张女士认为,实际上,在这一场“外卖大战”中,中小商家是被外卖平台“捆绑”加入的,实际上是自己出血补贴,和头部连锁品牌商家抢单,最后一步步沦为炮灰。
在她看来,外卖平台的活动,的确能带来人气和流量,中小商家不参与,没法获得流量和宣传;选择参与,又会被头部连锁品牌餐饮狠狠地吸血,因为根本竞争不过。事实上,平台给予商家的补贴也是不均衡的。首先,平台算法将活动参与度与流量绑定,本身就会有利于头部,连锁品牌家大业大,自身有足够的底气投入资源,还有平台算法加持,怎么着也不至于赔本赚吆喝,最多是薄利多销;其次,平台的投入是要讲投入和产出比的,平台把资源向头部倾斜,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广告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也促使头部品牌连锁餐饮订单迅速暴涨。而中小餐饮打折销售,在自身“割肉”的同时,还无法带来海量订单,所以在这场“游戏”中,最终沦为受伤者。
持续半年的“外卖大战”,正回归理性竞争
如今,“秋天第一杯奶茶”“秋天的第一口炸鸡”活动,让外卖行业进入“秋季模式”。有媒体梳理过2025“外卖大战”时间线,如果从2月11日,京东外卖上线开始计算,这场大战从春天打到了秋天。经过拉锯时长为半年的“外卖大战”后,不少行业人士指出,外卖这种商业模式存在脆弱性,一遇到激烈竞争就得“补三头”。
8月1日,美团、饿了么、京东发布声明。网页截图
作为这场“外卖大战”美团方的指挥者、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场“外卖大战”泡沫史无前例的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讨论和反思,这种“冲单”到底对社会有没有正面影响?对整个产业持续发展有没有意义?
在上述餐饮店老板张女士看来,即便如今各大外卖平台的竞争仍在继续,但经过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后,平台无序的竞争明显降温,而商家甚至包括消费者也在反思,“相信这场战争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会变得愈发理性。”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8月1日,美团、淘宝、饿了么、京东等先后在官方网站等发布声明,承诺将“规范促销”,同时提出多项限制补贴行为的举措,包括规范促销行为、合理规划发放补贴、不做非理性促销活动、不以显著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等。
美团在声明中提到,不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参加补贴活动,切实保障商家自主定价权;对商家和消费者遵循无歧视原则,确保促销补贴活动公平性,不通过选择性补贴伤害中小商户利益。京东表示,继续坚持反内卷立场,坚决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0元购”等恶性补贴,绝不以冲单量体现市场地位、制造市场泡沫。饿了么也承诺,从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发放补贴;坚决抵制恶性竞争,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合作促进生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