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2:02:18
牛市全靠“小作文”?
发布日期:2025-08-25 08:47:20  稿源:虎嗅网

“能给我个银行账号吗?先把钱转你那。”一个朋友对张律师说,为的是把从银行借的10万消费贷套出来去买一手寒武纪的股票。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那天寒武纪股价正式突破1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寒王”。

助力寒武纪完成千元冲刺的是篇小作文。8月20日下午,一个标题很唬人的消息迅速传开,“8月下旬调仓大动作,拉满国产算力”,虽然尾盘相关方纷纷澄清,但算力板块集体拉升。

“他可能会记恨我”。张律师拒绝了朋友走账的要求,但在多种因素助推下,22日寒武纪完成20厘米涨停。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淳中科技公子哥与黄仁勋女儿恋爱怀孕”的流言,把这家本与英伟达关系并不密切的公司推上了“英伟达概念股第一股”的宝座,让其股价一个月内涨幅超200%,辟谣后“喜提”跌停。

港股那边,东方甄选19日这天先是大涨超20%,后跳水暴跌超20%,股价高点买入的话一天就被腰斩,缘由竟是传闻新东方CEO侵占公司利益被立案调查。

小作文之风在股市中从未停息,5月最高法和证监会联手要净化资本市场风气,但随着行情走好,近来小作文竟越发“猖狂”起来。

有人说,小作文是精准利用散户的猎奇心理和“一夜暴富”的幻想进行收割的工具;但也有种说法,散户才没那么傻,这是将计就计跟随情绪夺得短暂的定价权,是一种“共谋式的击鼓传花”

小作文为何屡禁不止?这背后有怎样的产业链?当下又反映了哪些问题?

如何产生?

几乎所有炒股的人,都绕不开“小作文”。它的内容上天入地,从政策风向到八卦绯闻;形式五花八门,从截图到纯文字;常常披着“内部消息”的外衣,故作神秘,却又极具挑逗,总能从犄角旮旯钻到投资者眼前。

本质上,小作文就是小道消息:源头匿名,真假难辨。它的核心在于“时间差”和“认知差”——先知者可能吃肉,后知者往往接盘,而收益最大的永远是造谣者。他们利用散户认知上的局限,把一段虚假或无效的信息,包装成价值连城的“阿尔法”,实现精准收割。

因此,小作文追求的不是严谨逻辑,而是传播速度与市场冲击力

从内容来看,小作文大致分为五类:

  • 政策传闻类:最常见、威力最大,如“传证监会将下调印花税”“传国家即将出台万亿光伏扶持计划”;

  • 公司经营类:针对具体上市公司,如“传某科技公司拿下苹果巨额订单”“传某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炸雷”;

  • 资金动向类:借“顶级私募建仓”或“外资爆买”制造跟风效应;

  • 市场情绪/阴谋论类:以宏大叙事煽动情绪,如“国家队即将入场救市”“某国际资本在做空A股”;

  • 解读包装类:对公开信息过度演绎,如“名字带‘龙’,正好契合生肖炒作”。


小作文的“选题设计”也颇有套路。以东方甄选为例:股价连涨,本就是市场热点;投资者关心能否从KOL带货转型为“线上山姆”;加上核心人员动向引人注目,于是造谣者选择对相对低调的高管下手,直击公司痛点,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


在传播路径上,小作文往往起于社交圈层——微信群、微博、雪球、股吧、知乎是发酵主战场。造谣者早已熟练掌握“剧本写作”:如何设置话术、如何选择发布时间节点,甚至如何通过大V二次转述“放大效果”,都能精心操控。

传播者的角色各异:有人是“求证”,有人是“分享致富密码”,有人纯粹看热闹,也有人有意煽风点火;而部分媒体与自媒体出于流量焦虑,甚至会打着“市场传闻”“据消息人士”的旗号跟进报道,为谣言赋予某种“合法性”。


小作文的影响往往极快,几分钟内即可反映在股价上;也可能潜伏一段时间,等待情绪引爆的时机。以淳中科技为例,其传闻早在2024年就已出现“恋爱版”,近期升级为“怀孕版”,配合“黄仁勋家产+中企绑定”的联想空间,迅速完成二次引爆。


但无论快慢,小作文的链条几乎固定:源头制造(匿名人士/利益方) → 核心圈层(大V)→ 扩散圈层(财经自媒体)→ 大众散户(各大平台、微信群)→ 形成市场合力(股价异动)→ 收割。

为何屡禁不止?

小作文之所以传播力和破坏力堪比病毒,从商业模式角度观察更为清晰。

本质上就是一门低成本、高收益的生意:依靠信息不对称,制造或放大利好/利空传闻,推动股价异动,从中赚取差额。

投入端成本极低。 过去写作还需动员写手,如今AI生成已能“日产千篇”。甚至有大V把2024年3月24日称作“小作文元年”的标志日——那天,kimi大模型接入小作文写作,可以形成批量化生产。


传播环节同样不贵,主要通过小V、自媒体、群主等分发。知名大V虽流量更大,但因要价高、风险高、惜羽毛,反而不是首选。几年前“华招医药网”“药闻康策”编造虚假消息,导致长春高新股价暴跌,却因“手法粗糙”留下痕迹而被追责。

如今,操盘者更隐蔽:2024年11月,“机构举报游资操控市场”的谣言,溯源发现竟出自南昌一处居民楼内的皮包公司公众号;还有不少来自境外匿名账号,典型的“出口转内销”。


产出端效应惊人。小作文不仅能撬动散户情绪,还可能触发量化资金

一些量化策略会实时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如果一条“小作文”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并引发讨论,无论其真假,都可能被捕捉到,并作为一个“信号”输入交易系统;而当股价波动触发其买入或卖出指令,会进一步加剧股价波动。所以现在很多投资者会主动给量化“喂”小作文,也时不时能发现直线拉起的股票。

典型案例是东方甄选:8月19日股价先飙升再跳水,仅一小时蒸发市值上百亿。如果真如新东方部分高管猜测背后黑手是做空基金,那对方确实赚到了。

这一切都还在于,中国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让病毒式传播成为可能;中国股市受宏观和产业政策影响极大,有极强的“政策市”烙,且过往信息严重不对称;同时A股有全球最庞大的散户群体,相比机构等专业投资者,信息获取能力弱、容易情绪化,为小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还要看隐含风险。相较于成熟市场,我国造谣传谣的追溯和处罚成本仍然较低,威慑力不足;受害者中,企业方或许还能追究下责任,跟风炒作的散户追涨套牢却申诉无门;监管机构在处理这类小作文上也有很多挑战。

开篇被朋友要求帮忙走账的张律师告诉妙投,在法律上有专门的“编造并传播虚假证券交易信息罪”,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会面临溯源难,定性与取证难两大难点。

从上面可发现,小作文匿名发布,跨平台传播,源头隐蔽,当监管介入时,可能还未能找到最初源头,对方已经将痕迹抹掉,短线资金也撤离。而信息是“虚假”还是“不准确”,是“恶意编造”还是“过度解读”,“讨论”与“操纵”有时界限模糊,证据链难以完整取得。

另外,治理“小作文”需证监会、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协作;相关法律法规对“扰乱证券市场”、“严重后果”等缺乏量化标准。面对海量信息和庞大市场主体,监管力量相对有限。只能抓大放小,重点查处影响恶劣、危害大的案件,这客观上使部分“小作文”制造者存侥幸心理。


综合来看,小作文几乎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门槛极低的一门“生意”。甚至在圈子里已经演化成一种竞争:谁能制造更具冲击力、且被广泛认可的传闻,谁就是这场击鼓传花里的赢家。而小作文也被用来成为争夺股票定价权的利器。


为何越刮越猛?

今年以来,针对小作文,监管层的动作其实并不少。315当天,央视专门调查了资本市场“小作文”产业链;5月,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依法打击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今年以来,被封禁的无牌荐股大V账号已超过1200个。

但现实却是,近期小作文的邪风非但没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

为何会这样?原因或许并不复杂——资本市场所处的阶段不同,是关键变量

在去年924行情前,整个A股指数不断走低,到9月初时指数降到3000点以下,每日两市成交量甚至仅维持在5000亿。

在资金水位枯竭的情况下,寻常小作文并不好用,因为处于信息链末端的散户不买单了,明知道会有镰刀在那快速收割,有点风险意识的都不会去。所以,当时更受欢迎的小作文反而是牵强附会的包装类小作文,比如炒老百姓、炒生肖、炒数字。

“大多数的小作文从来没有落地,但是老百姓股票名字总是真的,凭什么你的假消息能定价,而我的真消息不行?”逻辑并不严谨,但至少有“真”的支撑,这种消息公司无法辟谣。老百姓这只股票就曾在此种情绪助推下走出7天6板,但很快又连续跌停,回归原位,堪称当时的典型案例。

而如今,无论是否承认牛市已经到来,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市场流动性充沛。日均成交额多日稳定在2万亿以上,这意味着资金有了更高的容错率。互联网普及削弱了天然的信息差,于是有人选择“制造信息差”,通过小作文来创造套利机会。

结果就是,即便散户知道消息多半不靠谱,也依然愿意冲一把,因为成功上车往往就能赚到快钱。淳中科技这种翻倍行情固然稀缺,但涨幅在50%以上的案例早已不胜枚举。

所以,当有的小作文没操作好,散户甚至会跳出来“指导”。

8月20日,业内消息传字节跳动与芯原股份有芯片相关合作,午后芯原股份达成20%涨停。但字节很快辟谣,于是尾盘2点55分芯原股份炸板,次日冲高回落,收盘跌去5个多点。在评论区,有用户“恨铁不成钢”,“为什么要去蹭字节,字节他真的很会辟谣的。”


另外,牛市中炒的是星辰大海,故事性才是稀缺的未来科技是主线,估值弹性大,未来想象空间丰富,但业绩验证周期长,普通投资者难以证伪。 其估值更多基于未来预期而非当下业绩,这为小作文提供了完美的叙事土壤,一旦配合情绪渲染,就很容易演化为全市场的共振。

所以围绕科技主线的小作文满天飞,甚至很多谣言是被辟谣了才知道。

当然,别的行业也不是没有小作文,只是比较缺少想象力。比如白酒股,一提就是行业处于底部看不到反转,而且几个跟踪指标中,营收、批价、库存哪个都难说出天花乱坠的故事。

但即便如此,市场也会“创造条件”。酒鬼酒就是个例子:借投资者对指数回调的担忧,叠加资金从高位科技切换到消费避险的需求,凭借与胖东来合作卖酒且销量不错的消息催化,股价拉出7连阳甚至出现涨停,俨然成为当下白酒赛道的领头羊。


所以,小作文并非凭空而来,它既是市场情绪的投影,也是资金博弈的产物。炒股也成了一场复杂的情报侦察与反侦察游戏,各类小作文在其中自娱自乐——涨了就说验证了,跌了便成谣言。它的盛行,折射出牛市环境下的投机冲动与叙事饥渴

问题在于,这种以虚构故事点燃的行情,终究会留下难以消化的后果。下一步如何治理与约束,正是市场能否走向成熟的关键。

妙投说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轮市场行情中,小作文会受到严厉打击,但巨大的利益让其像“杂草”一样难以根除。然而,股市小作文的危害不止于几只股票的短期异动,更在于侵蚀市场信任,扭曲价格发现机制,放大非理性波动。它让信息披露制度形同虚设,也让无数散户在幻象中反复受伤。

要根治“小作文”,注定是一场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避免被坑的核心原则是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稳赚不赔的“内幕”,学习基础的投资知识,善用交易所互动易、巨潮资讯网等法定信息披露平台查询求证。

上市公司需要更主动、及时地披露与澄清,不给谣言留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则要在震慑性处罚之外,更加依靠科技手段,实现对谣言的实时监测、精准溯源与快速处置。

值得期待的是,监管科技的应用正在深入:AI鹰眼、数据监测、跨境溯源,正在缩短谣言与真相之间的时间差。小作文或许短期内难以绝迹,但随着制度完善、科技进步与理性投资文化的共振,它的生存土壤终将不断收缩。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12:02:18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