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消息,在苹果即将发布新款iPhone之际,彭博社发表评论称,苹果在AI领域的备选方案其实相当高明。既然能与谷歌这样的伙伴携手,这家iPhone制造商何必还耗费巨资自研人工智能。以下为翻译内容:
当所有顶尖科技公司都扎堆涌入人工智能赛道时,苹果公司却显得特立独行。其基础设施投资并未激增,产品中的AI元素也相对有限。甚至当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带着高薪挖角苹果人才时,蒂姆·库克(Tim Cook)也并未极力挽留。
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种看法是,苹果已经乱作一团,公司的AI产品因错失技术革命浪潮而毫无建树,还导致了人才的严重流失。另一种看法则是,在硅谷同行们集体头脑发热之际,库克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
本周在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仍将延续传统:核心产品线小幅升级,外加推出更轻薄的iPhone “Air”。然而,真正影响iPhone未来的重要进展正在幕后推进,即苹果寻求在AI时代重塑Siri,扭转这款虚拟助手沦为“智障AI”代名词的尴尬局面。在苹果的所有品牌中,没有任何一个像Siri这样遭受过如此嘲讽,当AI热潮席卷全球时,Siri的无能已经成了一个严峻问题。
毫无疑问,苹果的首选方案本是依靠内部工程团队让Siri变得更智能。但这一目标并未实现,至少目前还没有。于是,苹果现在正考虑通过引入“外援”,为Siri请来新的导师。
这个“外援”可能就是谷歌及其Gemini AI。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报道,两家公司正在测试和微调一款定制版的谷歌模型。这款模型将在苹果的服务器上运行,用于支持内容摘要等功能。虽然距离最终决定还有数周时间,苹果也仍有可能选择自主开发,但这些谈判至少表明苹果的思路非常务实。作为顶级硬件制造商,苹果完全有能力挑选市面上最合适的模型,又何必耗费巨资自建AI呢?它完全可以利用iPhone的主导地位争取最有利的合作条款,让潜在的合作伙伴相互制衡,这和它对待零部件供应商和代工厂的手段如出一辙。古尔曼写道,除了谷歌之外,苹果也曾考虑使用Anthropic公司的Claude模型,但对方要价太高。
这种外包策略表面看来只不过有些难堪。苹果在AI领域的短板是其在今年美股“科技七巨头”中表现第二差(仅次于特斯拉)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未必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如果继续坚持完全单干,势必风险重重。此举不仅成本高昂,风险也极高:以苹果现有的人才和基础设施,可能永远无法成功,而且这也意味着苹果要深度卷入芯片、能源和数据中心资源的激烈争夺中。
这样一来,就剩下两个备选方案。其一便如外界热传那样收购AI公司。Perplexity和Mistral都曾是考虑对象。但无论收购哪家,都意味着一笔惊人的前期开销和持续的巨额投资。更棘手的是,那些构成收购吸引力的顶尖人才未必愿意成为苹果这种庞然大物中的一颗螺丝钉;即便留下的人也可能水土不服。这正是苹果鲜少开展大规模收购的一个关键原因,而眼下Meta正在从其重金招募的AI人才接连离职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当然,苹果还可能面临押错宝而被套牢的巨大风险。
其二则是外包。也就是将AI视为一种可以按需采购的技术服务,直至苹果自己能做得更好(或至少同样好)。正如Mac曾采用英特尔芯片直到自研芯片达标那样,谷歌的AI模型或许就能满足当下需求。随着时间推移和AI市场不断成熟,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苹果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策略。
作为备选方案,外包策略不失为一条颇具吸引力且灵活多变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环境下,甚至堪称精打细算。
但隐患也不可避免。苹果的潜在合作对象恰恰都视其为劲敌。在上个月举行的谷歌Pixel手机发布会上,营销话术之一就是强调用户换掉手中的iPhone有多容易。而三个月前,乔尼·艾维(Jony Ive)和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还在旧金山一家咖啡馆里相谈甚欢,讨论他们的新AI设备将如何颠覆移动设备的现有格局。
苹果若与竞争对手在AI领域携手合作,会助其一臂之力吗?确实可能会有一些助益。但若迟迟不为iPhone引入AI功能,反而会更快地为竞争对手打开机会之窗。对iPhone的未来而言,最重要的是AI功能要实用、好用。如果能实现这一点,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会在意Siri的底层AI模型由谁构建,就像他们从不关心iPhone的调制解调器或屏幕是谁设计的一样。合作或许并非苹果的首选,但依然是一个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