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0:16:45
西伯利亚神秘“爆炸坑”之谜揭晓
发布日期:2025-09-21 22:37:24  稿源:cnBeta.COM

在西伯利亚西部的亚马尔半岛和盖丹半岛地表散布着巨大的坑洞,看上去仿佛地球自身炸出了一个个深洞。这些被称为“气体喷发坑”(GEC)的现象,自2014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其成因一直是个谜。不过,科学家们现在认为他们找到了幕后原因。

这些特别的喷发坑是岩石圆柱体,最深可达164米,宽度则可达30米。自2014年以来,已记录下8处这样的大坑,每一个都因其规模和地质特征而让当地居民和科学家震惊。奥斯陆大学携手俄罗斯同行,通过新研究提出,形成这些坑洞的力量不仅来自表层冻土的消融(如著名的“地狱之门”Batagaika大坑),而且关键在于深层甲烷和热量从地下猛烈向上推动。

研究团队梳理了所有关于GEC成因的主要假说。部分观点认为,变暖的冻土导致盐水液囊(cryopeg)膨胀,在地下形成空腔或气体间隙,也有说法认为是富含气体的地下冰块或甲烷水合物(仅在低温高压下稳定的冰与甲烷混合物)分解惹的祸。但奇怪的是,这类坑洞仅见于西伯利亚西部,如果仅仅是浅层过程引发的爆炸,北极全域都该有类似现象。

新研究转而将重点放在物理机制上。科学家们假设,冻土表层像是加压瓶里的重塞子,通过模拟调整冻土“塞子”厚度和下方气腔大小,计算形成这些巨大爆炸所需的压力。他们发现,仅靠浅层的小型气腔,其漏气和能量损耗极快,根本无法造成那么猛烈的喷发。

因此,研究者认为,真正驱动这些坑洞形成的,是更深层、更大的甲烷气体腔体自地下压力推动穿透冻土表面。

亚马尔和盖丹半岛下方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岩层中错布着断层。科学家解释,这些断层为深层天然气和热量上升提供了通道。断层如果与湖泊和河流交汇,局部地下会存在常年不冻的土壤(talik),削弱了冻土结构。当这些薄弱点下方气体压力积聚到临界值时,坚硬的冻土盖便会骤然破裂,形成接近垂直的通道,不久后坑洞被冰水填满,几年后就会演变成冻原湖。这意味着,类似坑洞很可能还隐藏在西伯利亚平原的各处。

这项发现还重新定义了气候变暖的作用。气温升高并不是通过直接融化浅层冻土制造大爆炸,而是让湖泊和融化带增多、断层沿线的冻土变得更薄弱。真正的爆发能量仍然来自更深处的甲烷和地热。而由于甲烷是强效温室气体,每形成一个坑洞,都会将大量甲烷释放至大气中。

科学家由此认为,这可能形成一个反馈回路:甲烷释放加剧全球变暖,使更多冻土消融,为新一轮喷发坑的形成提供条件。

这项研究在建模能力上超越了此前2024年关于浅层冻土、盐水层和甲烷水合物导致压力积聚的分析。虽然这些浅层过程可造成一定压力,但最新研究显示,远不足以解释深坑和被喷射数百米远的岩石等现象。新证据更支持深层天然气随断层上升为主动力,气候变化只是间接影响者,而非主因。

研究团队总结:“目前最靠谱的模型是,地下产生和聚集的天然气储存在冻土下方,同时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覆盖层局部变薄和变弱。这与本地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吻合。理论上,只要具备深层天然气资源并有连续冻土覆盖,GEC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

该成果发布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0:16:45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