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0:36:20
麻省理工学院混凝土“超电容器”电池能量储存能力提升10倍
发布日期:2025-10-02 22:13:04  稿源:cnBeta.COM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近期在混凝土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混凝土电池的储能容量提升至原先的近10倍。这一进展使得建筑材料混凝土有望变身为可为住宅供电的巨型电池。

科学家们过去几年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全球最常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也具备储能的能力。MIT研究人员在2023年曾提出,通过将水泥、水和炭黑混合,赋予混凝土超电容器功能,实现能量储存。

最新成果表明,这种电导碳混凝土(ec3)仅需约5立方米,就能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日用电需求,体积相当于一堵地下室墙体。而去年版本,如果要储存同样的能量,需约45立方米。进一步计算,一立方米ec3(约为一台冰箱大小),可储存超过2千瓦时电力,足够支撑一台实际冰箱运行一天。

材料制备方面,MIT团队将高导电性的炭黑、水泥粉末及水混合并固化,制备出该特殊混凝土,再将其浸泡于如氯化钾等电解液中,使带电粒子在炭黑结构处积聚。两块由此制造的混凝土电极,中间隔离一层绝缘体,就构成了可储能的超电容器。

为了提升能量密度,研究人员采用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FIB-SEM断层扫描),深入分析了材料中的纳米炭黑网络结构。此外,团队还试验了多种不同电解液,并选用更厚的电极层,显著提升储能而无需后期固化流程。最终,他们筛选出有机类电解液——乙腈与季铵盐的复合物,作为ec3的最佳储能方案。

受到古罗马建筑的启发,研究团队还制造了小型拱形结构模型,验证了ec3兼具结构承重与能量储存的特性。测试中,该拱形结构能够点亮9伏LED灯。值得注意的是,当增加外部负载后,LED灯会出现闪烁。MIT ec3项目负责人Admir Masic表示,这意味着材料具有一定“自我监测”能力。未来如果将拱体放大应用于建筑结构内,其输出电量有望实时反映风力等压力变量,有助于监测结构“健康状态”。

扩大和多样化电池类型,是实现清洁能源社会的关键。只有在太阳照射或风力充足时发电,如何高效储存并释放能量,对人类未来意义重大。此前,ec3因其良好导热性,还被用于加热日本札幌的路面板,展现了材料的多元价值。

尽管目前主流商用电池的能量密度仍远超ec3,但MIT团队认为,这一新技术为混凝土的“换代再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并赋予建筑材料前所未有的实用潜力。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0:36:20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