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1:27:00
大疆走出舒适区
发布日期:2025-10-10 14:49:37  稿源:凤凰网科技

10月9日,大疆官网正式上线“双十一”促销信息,多款产品价格直降数百元至上千元。降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本该是个大好事,但很快,“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等话题就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争议。


对于许多旅行爱好者、VLOG博主来说,人手一个大疆已然成为社交密码和身份标配,上线于2023年的云台相机Pocket 3此前凭借出色的便携性与画质成功吸引大量热衷拍照记录的消费者种草抢购。

临近双十一的一场降价风暴,为何会让大疆招致大量负面声音?消费电子领域常见的降价策略,大疆为何没有处理好?

最高降价千元,消费者“慌了”

据大疆多平台店铺信息显示,此次促销活动中,确实有多款产品降价,涉及户外电源、云台相机、运动相机、手机稳定器、无线麦克风、无人机、扫地机器人。京东旗舰店信息显示,大疆双11活动10月9日开始,优惠购买的期限是10月9日0点~10月14日24点。

线上店铺可以直观地看到,户外电源Power 1000 V2直降900元,Power 500直降500元,云台相机Pocket 3最高降价900元,运动相机Action 4最高降价1129元,手机稳定器Mobile 7P降价200元,扫地机器人ROMO最高降价300元,无线麦克风MIC2最高降价800元,Mini 4K航拍无人机最高降价1300元,航拍机Mini 4 PRO最高降价更是达到了1478元。

“当时前几天去店里咨询购买的时候说没有任何活动的,现在又突然搞活动了。”很显然,突如其来的降价把先前购入大疆产品的消费者打得措手不及,特别是在国庆前夕入手的消费者,以Pocket 3为例,多数人是以3499元价格购入,现如今该款产品在电商平台的价格已变为2799元。


“降两三百就算了,竟然降那么多。”毫无心理准备的消费者在经此“背刺”后,于社交媒体平台自发形成了维权吐槽。小红书平台搜索“大疆”关键词,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维权求助帖和维权成功经验帖。“大疆诱导消费者”的口号在相关帖子的评论区被大量刷屏,成为这场风波的核心声量。

除此以外,大疆售后的 “双重标准”,也进一步激化了消费者的不满。经多名消费者告知,大疆在线上和线下的售后政策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线上官网与淘宝客服沟通补差价和退货退款的成功率最大,其售后服务有30天价保和7天无理由退换保障;而线下门店和其他渠道(包括得物、山姆)购买的大疆退换、补差价的难度较大,相关产品只要拆掉外面塑封保护膜就不能退了。

另有信息显示,深圳有线下门店渠道已置换最新方案——即10月2日以后购买的产品可以退差价。

舆情这么大,大疆做错了什么?

在消费电子领域,“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是一句经典老话,这是因为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极其容易因为换代面临大幅降价的局面。因此,早买的人往往能接受很快便大幅降价的心理落差。

相比之下,大疆此次大规模降价引发的舆论,恰恰是因为没有帮消费者做好预期管理。

同为消费电子领域巨头,苹果在这一点上颇具发言权。

首先,苹果对降价的时机和方式把握十分谨慎。通常会与618和双十一等大促节点捆绑,削弱消费者对品牌自身的降价期待,将其归结为平台活动行为。除此之外,不少消费者注意到,即便是在大促期间,苹果官网和线下官方直营店的价格也非常稳定,很少直接参与大幅降价。多数降价行为,都发生在线上授权渠道如天猫旗舰店与京东自营等。这与本次大疆在自家官网明晃晃的挂出“降价通知”截然不同。


更为关键的实际上是沟通与预期管理,苹果官方通常不会“高调宣传降价”,但会通过渠道释放信息,让市场逐步感知和适应价格变动。其相对“低调”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将“降价”本身变成焦点新闻,从而减少了大规模舆论发酵的可能性。

本次大疆于10月8日通过多个平台预告“双十一”促销活动,正式降价则从10月9日开始。尽管仅提前一天预告,但因10月8日仍处于国庆假期期间,该预告被指缺乏诚意。此外,今年京东双十一虽也自10月9日启动,但相较于消费者普遍认知中的“双十一”节点仍显提前,导致不少人未将大疆降价与双十一关联,反而视作其独立调价行为。

另一方面,大疆在事后处理中也因标准不统一引发消费者不满。面对大量售后反馈,不同渠道的应对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消费者成功获赔或通过退货重买减少损失,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无法联系到销售或客服,问题迟迟未得解决。截至发稿,仍有用户处于沟通中。

大疆在10月9日发布的官方回应较为简略,仅表示此次调价系“双十一常规促销”,并承诺“理解用户心情,将持续优化服务与沟通”。然而在实际处理中,官方并未出台统一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被指对待消费者不够真诚。

重回公众视野的大疆

在凤凰网科技接触到的诸多硬件创业者眼中,诞生自2006年的大疆可谓是工程师与天才的“理想国”,也是中国式硬件创新的样本。

2013年,大疆即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迎来爆发,此后一路成长为绝对霸主,长期占据 70%的全球市场份额。

作为非上市公司,大疆不需要定期向外界公开自己的财务业绩,但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大疆在2022年斩获301.4亿元的营收。另有公开信息显示,大疆2024年的收入达到了800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达120.56亿元。

但也恰恰因为市场份额稳固,大疆在开拓第二曲线方面相对迟缓。

迈入2025年,大疆经营形势陡然生变,主动切入多个消费电子红海,引发行业混战。7月,大疆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进入影石的核心市场;随后在8月,又发布扫地机器人DJI ROMO,闯入本已竞争激烈的智能清洁领域。


面对大疆的跨界进击,原有赛道玩家不再保持“客气”,反击迅速展开。影石创始人刘靖康一改早前的沉稳态度,随着大疆不断深入其业务腹地,高调宣布投入资金庆祝新品“影翎 Antigravity”公测,以此作为对Osmo 360的正面回应。与此同时,追觅也迅速确认将拓展无人机业务,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这场商业转型之所以演变为口碑危机,根源在于大疆作为无人机巨头所表现出的战略傲慢。在走出舒适区、多方出击的同时,大疆未能妥善处理新旧业务之间的平衡,也未充分顾及消费者体验。如何兼顾创新扩张与用户信任,已成为摆在这家行业霸主面前的关键课题。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1:27:00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