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SETI研究所James De Buizer博士及加州理工学院IPAC部门的Wanggi Lim博士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银河系中心区域大质量恒星形成速率异常缓慢的现象。研究团队主要利用已经退役的美国NASA SOFIA高空红外天文台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位于银河系核心的三处活跃恒星诞生地——Sgr B1、Sgr B2和Sgr C。

尽管银河系中心的气体和尘埃密度显著高于银河其他区域,大质量恒星(质量超过太阳8倍)在此地的形成却表现出明显的减缓趋势。研究人员将这三处区域与银河系其他位置——包括靠近太阳系的星云——作了对比,确认银河系核心的恒星形成速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即便这些区域也拥有孕育大质量恒星所需的稠密、湍动的气体云,实际诞生新星的速度却远远落后。
研究还显示,银河系中心这些区域可能已缺乏支持持续恒星形成所需的物质,意味着它们可能仅能孕育出一代恒星,难以像银河其他位置一样经历多轮恒星诞生循环。
“近期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形成受抑制,甚至可能已无新星诞生。但我们利用红外波段获取了迄今分辨率最高的核心恒星形成区图像,发现大质量恒星仍在形成,但速率很低。”该研究首席作者De Buizer博士表示。
详细的红外成像表明,银河系中心的Sgr B1、Sgr B2和Sgr C距离银河核心仅约300光年,而我们的太阳距离银河中心约26000光年。这些红外影像不仅捕捉到了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还记录了围绕银河超大质量黑洞的冷尘与气体的辐射。
研究指出,恒星形成速度放慢可能与银河系中心环境极端有关。这些区域快速围绕黑洞旋转,与老恒星以及可能坠入黑洞的其它物质相互作用。这些条件可能阻碍气体云聚合成星,或使已形成的年轻恒星群难以保持足够稳定,导致持续恒星诞生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Sgr B2似乎是一个例外。虽然当前新星形成速率依然较低,但其保留了足够密集的气体尘埃,未来可能形成新一代星团。
一贯以来,天文学家认定像Sgr B1和Sgr C这样的巨大H II区常为恒星群藏身于诞生母云的典型环境。然而此次研究提出,这两个区域可能并不符合传统定义,或许代表着全新类别的恒星诞生地。
SOFIA红外探测协助研究团队在银河系中心区域识别出70余颗正在形成的大质量恒星,但这些区域的新星数量和质量都低于银河平均水平。
Lim博士补充道:“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形成区和其他平静区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目前在核心区找到的大质量恒星,无论是数量还是体积,都逊色于银河其他区域。而且,这些核心区难以像其他区域一样持续‘存储’恒星形成物质,似乎只能经历有限的恒星世代。”
编译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