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颗行星的计算机模拟图对比 |
![]() |
太阳系 |
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任务的终极目标是以数据形式估算出在我们银行系内有多少类地行星存在于恒星可居住带中。然而由于我们对地球如何获得水,甚至地球内部还潜藏着多少的水还一无所知,所以就算一颗行星位于可居住带中,我们也不能保证该行星能拥有足够的水。
现在让我告诉你们另一个发现,并非所有的类地行星都源于同一种形成方式。新的研究结果显示银河系中类地行星的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已发现的所谓的类地行星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类地行星。
在最近一期的天体物理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中,亚利桑纳州行星科学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的杰德-卡特-邦德(Jade C. Carter-Bond)和其研究员伙伴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称类地行星形成的计算机模拟图显示它们可以成为除了像地球外其它任何化学意义上的东西。其他恒星也拥有各种各样元素。对白矮星的观察结果显示它们已被其他行星残片上的化学物质污染。
据了解,该研究队伍的计算机模拟实验产生了各种各样行星组成成分。研究人员指出有两个关键化学比值决定了类地行星的组成成分。他们警告称这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居性这个范畴。一个是碳对氧气比值。地球、火星和金星的氧气含量都超过了碳。但是也存在一些“碳型行星”,它们的碳含量更多。这类行星表面往往十分干燥,因为碳化物会分解水以制造出一氧化碳和甲烷雨。生活在这样的行星上,就像生活在洛杉矶,到处都是烟雾和沥青。另一个是镁对硅比值。地球上这两种化学物质的数量基本持平,但硅略多。硅的数量如果远远超过了镁的数量,这类行星就会拥有不同的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同样的,它们的大气层也会与地球的完全不同。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类地行星,但是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拥有着与地球完全不同的内部和大气结构。
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在恒星可居住带发现的行星中有一大部分可能并不适合生物生存?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 的马克-库切纳(Marc Kuchner)表示:“我是这么认为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自我复制可能使生物恰恰适合一些太空环境。在碳型行星上可能存在着以硅酸盐或者氧化物为食的生物,它们可能靠呼吸碳而不是氧气来进行新陈代谢。”
文/搜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