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社交媒体记录并将日常负面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无形中使得这些负面更具影响力。博伊德以一个抢劫或个人被欺凌的故事为例,发现这一体验会驻留在脑海中,而且比那些理性信息的记忆时间更长。
对此,博伊德强调:“恐慌是不能通过数据消除的”。
实际上,历史研究数据显示,孩子们欺负对方的概率并未上升,只是现代父母们对孩子的在线行为进行监视,使得网络欺凌的概率上升。
博伊德呼吁,各大社交媒体应考虑一下自家的服务意图是否可能被改变,从而成为传播消极信息的工具。虽然技术人员的初衷是为使用这些技术的用户提供好的、甚至是中性的体验,但也可能事与愿违。
博伊德指出,目前她并未提出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不过,希望借此引发业界的注意,就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完全透明的管理方式”。
博伊德表示,她对所谓的“完全透明的管理方式”没有很大信心。很多技术人员都支持这一理念,并试图通过打击狭隘来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和真诚,例如社交网站Facebook要求用户以真实姓名注册。然而,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却很少能享受到透明管理的好处:“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人们上网时将自己的真实信息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是一件好事儿呢?你拥有认识陌生人、与他们分享经历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你有暴露自己的必要”。文/凤凰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