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3:10:24
为什么说《泰坦尼克号》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看出3D效果?
发布日期:2012-04-10 13:03:43  稿源:

新闻来源:爱活网
《泰坦尼克号》并不是第一款拥有3D重置版的经典电影。在它之前,大多数人对传统2D电影转制成3D电影的效果失望之极,即使连《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也曾对这种2D升3D的电影表示过反感。那么,为什么他还会在15年后,花1800万美元将这套当年的票房奇迹转成他所痛恨的“伪3D”呢?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卡梅隆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原来2D转3D,也是要看制作团队水平的。

卡梅隆认为,早先的3D转制制片商技术有限,而且他们收了钱以后并未全心全意于工作。现在,卡梅隆自家麾下有一支富有经验的团队——《阿凡达》原班 人马,这支团队不但掌握了当中的诀窍,而且工作极为认真严谨——他们甚至为每个场景建造了3D模型,增加运动摄像机,前前后后为大约30万帧图像创造深度 图。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在明知到剧情走向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这发生在“眼前”的爱情悲歌,再一次流下热泪。

而为了获得这足以让观众再一次感动的现场感,其实卡梅隆的团队要处理的只有一个非常简单,却足以让人头痛的因素,而这也是所有3D电影的核心因素:深度(Deep,也就是我们在3D渲染里常说的Z轴)。



要搞清楚卡梅隆在3D重置版《泰坦尼克号》里用下的苦心,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类的肉眼是如何辨别深度这个概念的。

人类的平均瞳距大约为2.5英寸(约6.4厘米),因此当我们看物体时,双眼的视线之间有一个夹角;当物体距离我们无限远(理论地平线)时,视线间 的夹角达到最大,也就是180度。而要在画面上重现这种效果,就是要让画面中的主体、其他物体和背景三者分别按照相应的方向“分裂”开相应的距离,然后以 不同波长的光线展现,再重叠在一起(融合影像)。这时人们通过佩戴3D眼镜(也就是左右不同的滤镜),让左眼与右眼接收分别为它们提供的影像,就能在平面 的屏幕上获得距离感的错觉了。



上面这张图片清楚的告诉了我们3D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不同的投影机会在不同的方向错开一定距离,把画面中有距离区别的部分投射到荧幕上。而观众所佩戴的3D眼镜也会选择不同的光线进入左右眼,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前于画面”或“后于画面”的视觉假象了。

同样地,我们若保持模型中视线与屏幕交点(也就是影像本身)不变,而将眼球的位置前后移动一下的话,不难就会发现当你离屏幕越近的时候,影像的深度差距就越小,反之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你在看3D电影时坐得越靠后,反而越会被“飞出”屏幕的拳头等吓到的原因。



理论上,只要在任何显示器上展示根据上述原理处理过的图像,人们就都能在3D眼睛之后看到“立体”的画面。但是你有否发现,你在家中通过智能电视的 3D模式观看影片时,无论你怎样调整,还是会经常看到裸眼时看到重影呢?这是因为,如果画面的背景设置成无限远的话,那么画面背景的两个影像之间的距离是 你的瞳距2.5英寸。而一般人在观看3D融合影像时,双眼所能接受的最大偏差率只有2.5%。换言之,除非你家的电视能宽过100英寸(注意,这里指的只 是宽度,并非对角线尺寸),否则你是不可能看到完美的3D影像的。因此,要获得最好的视觉体验,还是买张票去电影院吧。


别相信广告了,这种尺寸的屏幕,再牛也不能让船“开出来”的

PS,鉴于本次在大陆上映的《泰坦尼克号3D》中激情戏份被全删,如果你要想看的不是《泰坦尼克号3D》,而是《捷克斯洛伐克》3D版的话,那么小编还是建议你多等几个月,然后再去香港看4D椅震版的《扶桑千人斩》更好。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03:10:24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