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原创
首先,为广大受过差评师威胁的商家鸣一声不平,要拿起手中的淘宝规则,勇敢的向差评师发起挑战。不想为差评师开脱,因为他们是道德蛀虫,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有必要理顺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职业差评师诞生背景
面对各界对差评师这个不见光职业的关注,我也没忍住,就跑去差评师群,YY聊天室呆了几天,下面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这个职业诞生的背景,淘宝注册商户600万,淘宝年销售额10000亿.一块肥大的蛋糕里面包含着无数的激烈竞争。
有竞争就有人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竞争方法,作弊就是方法其中之一,淘宝作弊的方法千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搜索作弊,虽然淘宝一直在完善搜索显示结果打击作弊,但是面对这百万级别的卖家用户,总会有漏网之鱼。我在这里算是为差评师说一句话,他们做的事情就在为淘宝抓这些漏网之鱼。当然方法和手段有些不近人情。
为什么还要为差评师说话呢,我来说下原因。既然是作弊的链接,肯定是要拍到搜索前面的,那么搜索前面的点击率肯定是很大的,那么淘宝用户点到的次数也多。根据我这几天在职业差评师群里面的观察,他们的目标大多数是这样的宝贝。既然如此,为什么商家还要铤而走险去作弊呢?因为这样做是免费的,其他增加浏览量的方法都是要收费的。
被差评师盯上的宝贝有什么问题呢?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部分是误操作的宝贝,是极少的,而大多是以包邮或者低价的手段来吸引顾客,淘宝业内称作流量,达到推销自己店铺的目的,但实际上真正成交的时候并不是所标价格,而是一个正常价格,这是明显的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往重了说叫欺骗。对于更多的情况是,消费者看完之后会关闭,到再搜索其他宝贝,给顾客对淘宝的用户体验上又抹上了一笔黑。另外,记得有数据显示,一个用户查看一个宝贝的时间是50秒左右,那么一个作弊的链接就浪费了一个网民50秒的时间,那么多靠作弊拍到搜索结果前面的宝贝,浪费了消费者多少时间。
那么有这么一群人专门打击这些作弊的商家,有什么不对呢?这不就是淘宝上的方舟子们王海们吗?为什么这群人打击了这些无良商家之后,为我们淘宝网用户造了福利,我们还要反过头来质问他们呢?
差评师被骂始末
前文提到,淘宝有600万家商户,你仔细回想,你能不能数出你身边的几个有淘宝店铺的朋友?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我身边大约有六七个朋友都有淘宝店铺,最多的才三个钻,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支撑起了600万的商户名单。
一.真实拥有自己货源和足够电商水平的线下线上商家,这也是淘宝的重要发力端,现在大部分转移到淘宝商城;
二.个体商户,淘宝的中坚力量,淘宝的主要贡献者,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店,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各种兼职小商户,上班族、学生、自由职业者,都会是其中一份子。
成分简单梳理了一遍,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组里面的占600万比例并不大的“大商家”之外,其他两组占600万绝大多数比例的都是小卖家,从这些小卖家的成分看,可以说都是“弱势群体”,其中有为体验生活的部分存在,毕竟不多。
这是一个仇富仇官仇权的时代,我们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弱者尤其感同身受,现在有这么一群人站出来,和这群“弱势群体”为对立面。有了600万群众基础,有了仇视的社会背景,有了广阔的网络舆论基础,这群人没有理由不成为被骂的对象,不管弱势群体到底做了什么,好比城管用粗鲁手段赶走占路的小摊贩一样,是要被众人骂的。
差评师罪恶滔天
我自己要是差评师,看完上面的文章,我就会偷偷的笑。那么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点。
一.欺负弱小,刚才总结的“弱势群体”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有闲时间没有钱,或者找不到合适工作开始艰辛的自主创业,或者下班时间搞一份兼职,都是并不富足的阶层,那么撬这些人的杠子,和贪官污吏何异?
二.贪图私利,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将别人的疼苦踩在脚下,和地痞流氓何异;
三.影响社会,触摸道德底线,利用制度对无辜商户进行讹诈,造成商户损失,通过舆论传播到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和千万人唾骂的小三何异;
四.影响经济,大量的差评师诞生,让中小卖家处在水深火热当中,阻挠中小商户的发展,和顶着房价不下来的房地产商何异?
那么,说了这么多,差评师是真是假,是善是恶?我不代表谁,我只代表我自己发表些看法,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写到,各部门正在严查严打,据我打开差评师盯上的几十个链接来看,绝大多数是本身存在问题的,商家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多的销量,差评师利用淘宝规则制度获取钱财,总的来说为了整个淘宝生态环境来讲,差评师不该消失,只是需要换种更绅士的方式存在,就像是反差评师联盟一样(又提到了一个概念),给人一个提示,让人感觉温暖。
既然提到反差评师联盟,就说一下这个联盟,因为我也当过这个联盟的一员,用闲暇时间,钻进差评师群,得到差评师的链接,以最快的时间告知卖家,修改宝贝页面信息。我头一次接触的时候我甚是感动,遂毫不犹豫的就加入了,进去之后发现,气氛确实很好,大家都和很和气,对职业差评师一样的同仇敌忾,和职业差评师群里面完全不是一种氛围。后来,事情开始起变化了,因为我发现接受告密的店家并不都是善类,很多链接(注意不是少数)对应的商品都是违反淘宝规定的,一些商家知道说一句谢谢,相反有一些商家在短时间内被狙击之后反过头来恶语相向。
鉴于对立双方都非纯善类,站在中间位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违规商家的监管,减少漏洞;
2.提高商家入驻资格,以提高商家整体素质;
3.区分个人转让和个人商家;
4.对职业差评可以适当招安,比如以发布悬赏的性质,差评师转身成赏金猎人;
5.完善淘宝制度,使差评师无漏洞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