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0:15:59
软硬件一体化模式席卷IT业:厂商策略各有不同
发布日期:2012-07-06 09:57:35  稿源:
曾任 Apple 公司院士的阿伦凯(Alan Kay)说过:“每个热爱软件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硬件系统。”现在,站在 Apple 对立面的微软、 Google 等厂商似乎才明白其中的奥秘。通过收购或者自主研发,以前专注于软件或者硬件的 Google 或微软们都开始强调软硬件一体化,而且这种趋势已经大有席卷整个IT行业之势。不过,在相似的战略背后,各家厂商却有着不同。

    软硬件一体流行
    凭藉硬件、软件以及内容等服务进行一体化开发的策略, Apple 已经成为现在风头最劲的IT公司。 Apple 在过去几年中不但创造了最有活力的iOS生态系统,还以3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Apple 之后,在软硬件一体化方面率先获得成功的厂商是亚马逊。凭藉推出kindle阅读器,亚马逊成为数字媒体内容的霸主,并且凭藉这种优势在平板电脑领域对iPad造成了一定冲击。
    Google 在软硬件一体化方面的首个尝试是在去年年初推出自有品牌的Nexus one手机。作为在硬件领域的最大动作, Google 去年8月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流动业务。最近该公司更是在硬件领域发力,推出了一系列自有品牌产品,其中包括Nexus 7平板电脑、Nexus Q播放器以及Google Glass。
    微软在软硬件一体化上也有过成功案例,那就是Xbox游戏机及体感装备Kinect。现在,微软进入了一个更大市场:PC领域。过去30多年中,微软都在为这个产业链提供Windows系列软件,而现在它却冒着让重要合作夥伴不悦的风险,推出了自有品牌的Surface平板电脑。
    实际上,不止是软件厂商正在进入硬件领域,硬件领域的厂商也在重视软件。 Samsung 电子新任CEO权五铉(Kwon Oh-Hyun)在6月中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就表示,未来 Samsung 将更加关注软件业务。 Samsung 电子在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越 Apple ,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有消息称,该公司准备大力发展其自有的Bada手机操作系统。
    背后动力
    曾几何时,大家都在嘲笑 Apple 软硬一体化的战略,说这不过是在重复上世纪90年代桌面电脑失败的老路,但如今这一模式正在被整个产业复制。
    这背后的动力是什麽呢?
    美国投资网站Investopedia去年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给了我们部分答案。Investopedia认为 Apple 通过软硬件的相互弥补,得到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称赞。
    “ Apple 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确实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设备中软硬件的相互弥补。竞争对手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在被评测时有时会出现笨拙、不直观等描述性词汇,而 Apple 产品则经常会得到浑然一体等褒奖。”
    以惠普为例,其webOS系统性能得到了大量赞美之声,但是普遍观点都认为,惠普的硬件并没有将这种优势最大化。按一位惠普前高管的说法:“这就好像在开一辆车,在你打方向盘的时候,车子却不转弯。”
    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认为, Apple 战略大获成功让微软 、 Google 等传统软件公司看到了硬件在新时代的魅力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流动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产品卖服务成了时髦,而通过硬件加大客户的粘性也是厂商朝软硬化一体发展的一个原因。”顾文军表示。
    流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指出,软硬件融合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事情,5年前受 Google 成功的影响,已经有硬件厂商开始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
    他预测,未来5-10年, Apple 、微软、 Google 将会成为未来软硬件融合战略的成功典范。“ Google 和微软实力都很强,由于他们拥有生态系统的支撑,取得成功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各有不同
    虽然 Apple 、 Google 、微软甚至亚马逊都在朝软硬一体化上发展,但各家的战略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不同之处。
    顾文军指出, Apple 主要是凭藉产品的独特定位和魅力, 以硬件为载体,应用为“诱饵”,达到卖硬件产品赚钱的模式,“软”为“硬”用。
    而 Google 和微软则是通过硬件提高用户的粘性,其实是“硬”为“软”用,以软件为主。同时,微软推出Surface平板电脑还有为产业链造势,吸引更多合作夥伴跟进的目的。

文/新浪
我们在FebBox(https://www.febbox.com/cnbeta) 开通了新的频道,更好阅读体验,更及时更新提醒,欢迎前来阅览和打赏。
查看网友评论   返回完整版观看

返回上一页  首页 | cnbeta报时: 20:15:59

文字版  标准版  电脑端

© 2003-2025